她七岁就参加了抗日儿童团,后来又加入了妇救会。由于表现出色,1944年6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就是郎溪县94岁的离休干部石荣芬。对于过去的经历,虽然有些细节已经模糊,但她一直记得自己“保家卫国,为党服务”的初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是靠党培养起来的,不然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哪能走到今天?”
7岁加入抗日儿童团 石荣芬是河北唐县人,1949年跟随大军南下,曾短暂在芜湖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一直定居于宣城市郎溪县。
“以前,祖母常和我们说起小时候的经历。”石巍是石荣芬的孙子,他告诉记者,祖母1930年出生,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北店头村成立,领导唐县人民开展敌后战争,祖母就是在那个时期参加了抗日儿童团,主要工作是站岗、放哨,并为党组织送信。“老家地处太行山区,和南方相比,北方的山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山,能见度很高。”石巍说,那时候奶奶以放羊为掩护观察敌情,只要发现日本军队出来扫荡,就会摇动“消息树”,游击队和老百姓看到后就会立刻离开村子,向深山转移。随着年龄渐长,石荣芬参加了妇救会,送军粮、做军鞋,通过各种形式支援前线。
渡江时差点被炸弹击中 “1944年6月,祖母和祖父石同昆一同入党,那时,祖父是村武工队队员,1948年,两人组建了家庭。”石巍介绍,1949年2月,为解决新解放区干部紧张的问题,中央下发了《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于是,老家所在的晋察冀老解放区的数千名干部跟随参加渡江战役的大军南下,这其中就包括祖父祖母。“当时,大伯父才出生几个月,祖母经历了很激烈的思想斗争。”石巍说,最终,祖父祖母还是服从组织的安排,将大伯父留在唐县老家,交由双方老人照顾,双双踏上了南下的路。
“从河北走到郎溪有1000多公里,我们是一路走、一路打。”石荣芬回忆说,头顶上有飞机轰炸,路上有国民党余孽的骚扰,还会遭遇土匪的袭击。渡江的时候,眼看着先遣队的一艘船被飞机炸沉,船上几十名同志就这样牺牲了,要是炸弹再偏一点,牺牲的就是自己了。渡江之后,也有小股的土匪和特务朝着队伍放冷枪,一些落单的同志就这样牺牲了,能够顺利到达郎溪实属不易。
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到达郎溪后,石荣芬主要从事妇女运动工作,在定埠等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领广大妇女投身土改运动。石同昆则担任城区宣传委员,后在新华书店、凌笪区等多个部门担任负责人。
“再后来,在组织的安排下,祖母赴合肥学习电报信息技术,学成后被安排到芜湖地区邮电局工作。”石巍说,当时祖母在芜湖,祖父在郎溪,二人分居两地几年时间。“那时,祖父完全可以通过调动工作前往芜湖与祖母团聚,而他却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开不了口。”石巍说,后来还是祖母为了家庭选择从芜湖邮电局调回了郎溪十字镇邮电所。
石巍出生于1982年,打他记事起,祖父母就已经离休了。目前,他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还担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我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可能就来自于祖父的影响。”石巍说。
2011年,石同昆去世,石荣芬独自生活。“近两年祖母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前不久刚刚因为心脏问题住了院,所以现在我们特意请了人照顾她。”石巍说,“祖父母勤恳工作一辈子,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深深影响着我们,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