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
“家门口”养老,幸福感这样来
  居家养老是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现实选择。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推出老年助餐服务、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但从整体看,我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有的地方提供的养老服务只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无法解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而养老服务人才总量和专业性也有待提升。
  老年人要什么
  “家里老人患病卧床,不能自主进食,日常照护是一个大难题。退休以后一直由我照顾老人,深感自己照护能力不足,况且有时还要照看孙女,时间长了身体实在是吃不消。”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街道滨东社区居民任女士的话,说出了现在很多家庭在照护老年人时最担忧的问题——“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破解这一难题,意味着要为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更为精细化的照护服务。这些年,为让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更安心,民政部围绕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堵点、痛点,指导各地持续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改造148.28万户。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也更加规范。2023年,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首个国家标准《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发布,合理界定服务范围,规范供给主体资质条件及供给流程内容要求。《老年人居家康复服务规范》对居家康复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评价与改进等方面进行规范。《老年人助浴服务规范》对入户助浴的基本要求、服务流程、风险控制及意外事件处理等方面进行规范。
  对此,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丰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形式。在社区层面重点发展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健康管理、心理支持等服务,大力发展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鼓励引导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养老服务机构依托社区向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专业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支持。
  人才缺口仍存在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老年人表示不管是在家还是去养老院,都希望能得到专业的照护。
  近年来,得益于各地努力打通养老护理人才职业上升通道,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业整体水平,养老服务人才发展环境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养老服务人员在从业时仍面临很多现实问题:薪资待遇低、社会地位和认同度低、家人不支持等。“身边人总说你有手有脚干什么不好,给老人喂水喂饭不嫌丢人吗?类似的偏见深深伤害着大家的工作热情。”一名养老护理员无奈地说。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并加快了相关人才培养的步伐。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党俊武建议,破解养老服务人才供给难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和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另一方面,要鼓励地方探索将行业紧缺、高技能的养老服务从业者纳入人才目录、积分落户、市民待遇等政策范围加以优待。
  聚合为老服务资源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
  近年来,各地着力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在县(市、区)、乡镇(街道)层面发展具备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指导等综合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扶持培育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创新发展社区助餐点、老年餐桌、社区日间照料、家庭养老床位、养老顾问等服务模式,从而更好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