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8月5日05版报道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着力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在坚定不移“护水脉”基础上,多措并举“兴文脉”,不断续写人与河的故事。
大运河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起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与河南省永城市交界处,东至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与江苏省泗洪县交界处,全长约180公里,包括河道遗址段和有水河段。其中,位于濉溪县境内的柳孜运河遗址和位于泗县境内的5.8公里有水河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
“我们眼前的这艘唐代古木船就是‘一号货船’,其尾部留存着一把完整的拖舵,被专家命名为‘淮北舵’。”在讲解员引导下,记者在淮北市博物馆见到了发掘于柳孜运河遗址的“一号货船”,其总长约12.6米,历史上大运河的通航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运河繁盛,南北交融,运河文化与淮河文化加速碰撞。比如,国家级非遗淮北花鼓戏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交融中,逐渐从民间小调变成曲艺说唱,再登上舞台表演,成为地方特色戏种。为了让更多人记住这条“流动的文脉”,近年来,濉溪创排了新编古装泗州戏《柳江口》、新编淮北大鼓段子《运河魂》、歌曲《柳江谣》等,反响不俗。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濉溪县从全国各地征集运河主题书画作品百余幅。“尽管大半河道已然湮废,但是大运河‘淌’来的文化永不磨灭,必将在代代传承中历久弥新。”站在《柳江口之春》这幅画前,濉溪县文化馆馆长李俊民感慨万千。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流经安徽180余公里,目前仅宿州泗县尚存运河故道有水段28公里,其中5.8公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段。
“作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唯一一处有水的活态运河河段,整个水系至今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历史风貌,堪称‘活化石’。”运河两岸杨柳依依,泗县文旅局文保工作人员孙习与记者沿河漫步,骑行爱好者不时从身边掠过,不少工人正忙着清理岸边杂草。
申遗前后,泗县下大力气整治沿河区域,实施易地搬迁、水体治理、管网改造等治理措施,在沿岸补种绿植,实行常态化巡河,及时制止打击污染和破坏行为,力图将大运河原始风貌呈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