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方观承与乾隆皇帝:
君臣“合作”《御题棉花图》
            □丰吉张瑞鼎

  清朝乾隆皇帝(1711-1799)一辈子活了89岁,在位时间6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没有“之一”。他一辈子酷爱书画,遍览人间书画精品、极品,但他对直隶总督方观承制作的《棉花图》情有独钟。《棉花图》不仅仅是图画,而是将图画、书法艺术与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画卷,是一部涵盖棉花种植、生长到田间管理、纺织、印染等全套工艺的“科普连环画”。乾隆皇帝看了赞赏不已,当即挥毫题诗,而且每幅图画题七绝一首,一连题诗16首!《棉花图》升格为《御题棉花图》之后,方观承将自己的图、乾隆的诗、自己的题跋及“说明”,还有乾隆皇帝爷爷康熙皇帝的《木棉赋》(并序),一并刻在12块精选的端石上,成为稀世之宝。
  皇帝视察腰山王氏棉行
  乾隆三十年(1765),刚过正月十五,乾隆皇帝就带着皇太后一行,开始第四次下江南。三月初三,驻跸江宁府(今南京),除了奠祭朱元璋陵墓,还专门参观了江宁织造机房。这里是明清两朝皇家丝绸织品的供应基地。四月十三日,乾隆皇帝从山东德州上岸;四月二十一日回到北京。前后历时126天,是他一生六下江南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德州沿陆路回北京,必经保定——当时直隶总督府驻地。乾隆皇帝在总督方观承的陪侍下,来到声名赫赫的保定腰山王氏庄园。
  方观承,安徽桐城人,本报昨日的《桐城方氏“一门三总督”传奇》中已有其生平大致介绍,此不赘言。对于腰山王氏庄园,很多南方人了解得并不多。
  腰山王氏庄园位于保定市顺平县腰山镇,始建于清朝顺治四年(1647)。此处王氏来头很大,始迁此地的名叫王锡衮,为正黄旗武官。王锡衮祖居辽宁铁岭市南关,他的先辈王杲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后人曾追随努尔哈赤打天下。王锡衮是多尔衮麾下。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将领。顺治元年(1644),王家人随清军入关。顺治四年,受封于腰山,圈占了大片土地。王氏利用这块封地发展农业,创建庄园,设立商号,开办油坊、酱园、棉行等。
  经几代人的苦心经营,腰山庄园发展成为农商兼营的豪门大户,积累了巨额财富。初建时,内有成套住宅50余套,500多间,占地三百余亩。后逐渐扩大,收租范围包括保定定州、满城、蠡县、高阳、博野等地;商号遍布保定、京津、内蒙古、新疆、江浙等地。从顺治四年(1647)至1948年,300年间,腰山庄园一直是当地的望族豪门。这座建筑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将军府邸和巨商私宅。庄园砖雕、木雕、石雕极具特色,已故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其为“千雕艺术馆”,享有“皇家看故宫,民间看腰山”的美誉。腰山王氏庄园目前是“国保”单位。
  乾隆皇帝来此视察棉行,是有道理的。如众所知,棉花(又称木棉)本不出自中国。最迟南北朝时,棉花传入中国。《宋书》中已有“棉”的记载。元朝时,朝廷设立专门的机构,从民间征收棉布,说明此时的中国不仅种植棉花,而且已经有了棉纺织业。明太祖时,官府强制百姓种植棉花,“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由于气候、土壤等原因特殊,河北棉花种植业向来发达,农户不仅种棉,而且还纺纱织布。虽然贵族讲究穿绫罗绸缎,但平民百姓穿不起,只穿布衣,即所谓“平民布衣”,只有解决了吃穿问题,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基本稳定,因此,明清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棉花的种植与加工。
  曾经备尝生活艰辛的方观承,更知道棉花及棉纺织业对民生的重要。从棉花布种,到生长管理、摘棉纺纱、织布印染等整套工序,方观承按顺序把它们划分为16个阶段,每个阶段制作一幅画,突出表现这一阶段的生产场景。然后,给每幅画配附一段文字说明,介绍这一阶段的生产、管理要点。最后,把画与文字说明合在一起,制成一本册页(纸张折叠相连)。
  乾隆皇帝刚刚巡视江宁织造结束,因此对腰山王氏庄园内的棉行织造也很关注。总督方观承深知皇上视察王氏庄园棉行的重要意义。他在得知乾隆皇帝的行程安排之后,于四月十一日将《棉花图》册页制作完毕,并特意将康熙皇帝的《木棉赋》(并序)恭录在首页——声名远扬的《棉花图》,就是这样产生的。
  直隶总督敬呈《棉花图》
  陪侍乾隆皇帝视察完棉行,方观承恭恭敬敬地献上他精心制作的这套《棉花图》。《棉花图》精刻了16幅图画: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从棉花布种开始,到棉花生长过程中的田间管理、收采之后晾晒、弹絮,一直到纺线织布,每一幅图,画面清晰;配附的说明文字,浅显晓畅,比如第一幅图“布种”,画面上是棉农在播种的劳动场景;旁边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说明:“种选青、黑核。冬月收而曝之。清明后淘取坚实者,沃以沸汤。俟其冷,和以柴灰种之。宜夹沙之土,秋后春中,频犁取细,列作沟塍。种欲深,覆土欲实;虚浅,则苗出易萎。种在谷雨前者为稙棉。过谷雨为晚棉。”
  布种,就是播种。乾隆年间,河北的棉花种,以青核和黑核两个品种较好。这个“说明”讲到了选种、晒种、浸种、拌种。这都是棉花播种环节的要点,“说明”得清清楚楚,图文并茂,即便面对只字不识的农夫,只要稍作讲解,也能明白这道工序的要求。
  乾隆皇帝看后非常开心,大加赞赏,并欣然提笔赋诗。每幅图题七言绝句一首。我们还是以第一幅图“布种”为例,乾隆题诗曰:“本从外域入中原,圣赋金声实探源。雨足清明方布种,功资耕织燠黎元。”圣赋,就是指康熙皇帝的《木棉赋》。金声,极言声音之美,就是称康熙皇帝“说得好”。
  从题诗内容看,乾隆皇帝是认真看了方观承的原图和说明的,也能看出乾隆皇帝对种棉、加工棉涉及的各道工序都是懂得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乾隆皇帝一连挥毫题诗16首,这让方观承感动不已。
  刻石留存成“稀世珍宝”
  有了乾隆皇帝的题诗,方观承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依然把乾隆帝爷爷——康熙帝的《木棉赋》(并序)放在册页之首,然后,按照原先16幅图的顺序,每幅图一页,自右向左,先是“棉花图”,再是乾隆皇帝的题诗,三是方观承自己的题跋,最右边是图画“说明”。在字迹大小方面:乾隆皇帝御诗字迹最大,方观承题跋次之,“说明”文字最小。同时,方观承将《方观承恭进棉花图册折》《方观承恭缴御题棉花图册奏谢天恩折》《方观承<御题棉花图>跋》三文编辑入册。对于乾隆皇帝的御诗,则精心临摹成副本,之后,将原本交还朝廷。
  同年七月,方观承专门从广东肇庆购买了价值昂贵的端石——这是加工端砚的原石。肇庆,古称端州。其城郊山下有端溪,此处出产砚石。用此石制作的砚台,名为端砚,居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首。端砚自唐开始开采、制作,至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在清代,端石也是十分名贵的文房刻石。它石质细腻,纹理奇妙,具有优良的研墨性能,素称“温润如玉”,蓄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方观承采买端石来制作《御题棉花图》,堪称行家之选。
  方观承依照上述构思,将《御题棉花图》刊刻在12块端石上,竖立在直隶总督衙署中。其中11块石刻的大小尺寸一样,长118.5cm,宽33.5cm,厚14.2cm。另有1块尺寸不同,长89cm,宽41.5cm,厚13.5cm。阴文,线刻。“棉花图”中房舍规规整整,人物鲜活生动,每幅主题突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乾隆御诗书法苍劲,大气传神。
  《御题棉花图》石刻集图画、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更为重要的,是石刻负载着中国古代棉花种植与棉纺技艺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的珍贵资料。清朝灭亡时,这组石刻一度流落在保定两江会馆。解放后(至今),入藏河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