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在大浦植物园内感受“碰碰香”的神奇。
省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教官向小记者讲解地震科普知识。
8月5日,安徽校校通、新安晚报联合安徽省地震学会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研学活动,24位新安小记者先后来到位于芜湖南陵县的大浦植物园和位于皖南职业培训学校的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基地。通过参观与体验,小记者学到了生动有趣的植物知识以及地震科普知识,并掌握了诸多科学避震、应急救护等技能,提高了防震减灾意识,增强了自我安全保护能力。
植物园里有什么? 瓶苗、无土栽培、沙漠植物、热带雨林植物……小记者直呼“大开眼界”
当天上午,小记者们来到大浦现代农业研究院。一走进大浦智慧农业展示控制中心,小记者们的目光就被展台上一盆盆美丽的蝴蝶兰吸引了过去。“你们知道这些蝴蝶兰是怎么来的吗?它们不是靠种子培育的哦。”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后,小记者们一个个充满好奇,问题不断。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小记者们跟着讲解员继续参观,寻找答案。在植物科技组培中心,小记者们被眼前的“瓶中森林”震撼了,每个透明的瓶子里面都有一株绿色的小苗。“小朋友们,你们刚刚看到的蝴蝶兰就是在这样的瓶子里培育出来的”,据讲解员介绍,这里共有100多万个玻璃瓶,每个瓶子里都生长着一种植物的种苗,技术人员通过克隆技术和营养液调配使植物在无菌实验室快速繁殖。这种“植物组织培养”的科学种植方式,不仅能实现植物跨区域种植,还使它们始终保持优良基因,长得快,不生病。
再往里走,一片片无土栽培的苋菜、空心菜随风摇曳。室外40度高温,室内绿意盎然。据了解,通过远程遥控技术,工作人员可实时调控种植园的湿度、温度等,保持植物生长的最佳环境。
参观过程中,小记者们不时地被一些神奇的植物所吸引。有一种植物叫“碰碰香”,用手轻轻触摸,马上手上就能闻到清新淡雅的香气;沙漠玫瑰生长在沙里,却绽放出娇艳动人的花朵;斜叶榕有独特的寄生根系,可绞杀被寄生植物,以促进自己的生长与繁衍……大浦植物园的科普之旅,为小记者们掀开了植物世界的神秘面纱,他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神奇,了解了植物生长的特点,激起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科普研学学什么?
地震避险、打8字结;心肺复苏技能;9DVR观影体验……小记者表示“受益匪浅”
中午,小记者们享用完美味的午餐后,便乘车来到位于芜湖皖南职业培训学校的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皖南职业培训学校安全体验馆)。首先,基地教官带领小记者们认识消防安全标识以及消防器材,一边讲解,一边与小记者互动。随后,教官让小记者分组体验烟雾逃生。当小记者们猫着腰捂着口鼻从“烟雾”中跑出后,一个个“惊魂未定”,“太真实了,幸好按照老师的讲解来做的”。置身烟雾弥漫的现场,小记者们不仅感受到火场逃生的紧张氛围,还学习了火场逃生法则。
“火灾发生后,当疏散通道被封堵,被困楼层的人们可利用绳子从窗户安全逃生,这时就要学会打绳结”,在教官的指导下,小记者们相继学会了打双股8字结、双股活扣结等消防逃生所用绳结的打法。
活动中,小记者边看边学,收获满满。在急救学习区,小记者学习并体验了“心肺复苏法”;在电梯应急安全体验区,小记者学习了电梯急坠时的处理方式;在9DVR影院内,小记者还戴上VR眼镜体验地震的震感,直观感受地震带来的危害;在电力安全体验区,教官带领小记者体验触电短路过载,引导他们安全用电……最让孩子们兴奋的莫过于地震小屋的体验了,剧烈晃动的桌椅,忽明忽暗的灯光都让小记者们“身临其境”。“我学会了发生火灾时该怎样逃生,学会了怎样打绳结,还知道了地震的危害,学习了地震发生后的自救互救技能,收获非常多,特别开心”,新安小记者苏少阳在活动结束后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最后,为了激励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研学活动、勇敢探秘的小记者们,主办方向每位小记者颁发了“防震减灾科普小达人”荣誉证书,并送上一份精美礼品,希望每位小记者积极主动传播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并加强学习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助力增强全社会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林丽萍/文 蔡安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