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短视频作为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视听媒介,不仅是媒介技术本体的发展与进步,也为信息、文化、商业、娱乐等提供了新载体和新空间。移动化、视觉化、读秒化、便捷化等是当代文化消费的重要特征,中华文化亦凭“频”借力,传播“云端”。本讲主要以短视频和文化传播两个核心关键词为内容进行拓展和分享。
嘉宾简介:
秦枫,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交叉学科博士点(文化传播学)负责人,入选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人才培育工程青年英才。国家社科基金(含后期)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等课题(含重点)1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4部。
移动短视频成为日常实践工具
从宏观背景上来说,人类文化传播经历了五个大的时代,非言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智能传播时代,这五个时代虽然是以时间为序,但并非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和叠加关系,后者并非取代前者,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叠加。
从中观背景上来说,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等是移动短视频发展、普及和应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支撑。世界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的网络技术探索期(这个时期网络技术主要是用于军事和学术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期(这个时期主要表现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小幅迭代)、本世纪初到2020年的互联网发展繁荣期(主要表现为网络用户数量激增,在线社交、在线视频和在线游戏等业务创新蓬勃发展)、新一轮的网络技术创新期(主要表现为颠覆性技术为目标的网络技术创新,如量子通信、脑机交互、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探索)。
从微观具体技术来看,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的基础上,移动短视频日益成为日常实践的工具。仅以国内为视角,移动短视频的发展肇始于2011年,快手推出将视频转化为GIF格式图片的工具GIF快手,标志着中国短视频行业的兴起。历经2012-2015年的成长期,2013年,GIF快手转型为短视频社区,并更名为“快手”;2014年,大批移动短视频应用密集上市并持续创新,短视频市场逐渐形成。经过2016-2017年的爆发期,随后2018年逐渐步入了发展成熟期。抖音、B站、快手等不断探索移动短视频的内容生态、平台生态以及商业生态。在此发展过程中,对移动短视频的定义也众说纷纭,特别是在“时长”的界定方面,有15秒、57秒、3分钟、4分钟、5分钟等说法。“但这些不影响我们日常层面对移动短视频的理解,可以概括地说移动短视频是一种时长较短,借助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进行传播的视频形态。”秦枫说。
三个关键词解读移动短视频
秦枫从“移动”“短”“视频”这三个关键词来解读移动短视频。
移动的设备:移动短视频的主要终端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设备等便携式设备,正是移动终端的方便携带赋予了移动短视频更大的灵活性。移动的网络:移动短视频依赖于移动互联网的传输和共享,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众可以随时随地用视频记录生活。
时长“短”是移动短视频最为显著的特征,一般在数秒到数分钟之间,按照“秒”为单位进行拍摄、剪辑和调整视频的时间。叙事“短”是在时间短的规定性之下的又一特点,通过在“短”时间内完成丰富的信息传播和高度压缩的故事情节表达。
视频是一种视听媒介形式,移动短视频通过图文音像等元素的有机结合,使得视频内容能够跨越空间和文化壁垒进行全球化传播。“视频是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生动和立体的媒介内容。通过多元动态内容的展示,在移动短视频平台上可以搜索到各类内容,如时政新闻、生活记录、才艺展示、知识分享、品牌广告和宣传等。”秦枫介绍。
传统文化被注入创意创新
《周礼》曰:“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身份认同,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与他者进行区别,是文化在起到主导作用。
无文化则无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无文化网络不出彩。正是有优秀的文化作为网络的内容支撑,网络发展才能有活力,移动短视频平台为我们每个个体提供了大规模的网络文化内容生产的机会,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如网民通过短视频分享各种唢呐表演的高燃场面,带动相关话题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12亿次。
新一代为文化喝彩。根据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发布的《2023年短视频用户价值调研报告》,观赏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用户占比高达66.5%,已经超过短视频用户总数的一半。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成为文化传承里的新生力量,传统文化被新一代注入了创意、创新、新潮。年轻人的创意、创新也为传统文化的视频化传播增彩。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与国际声量的显著提升,增强了新一代文化向心力、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感,在移动短视频平台,越来越多人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95后、00后成为文化创新表达和传播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坚持技术为内容服务
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内容和技术相互驱动、高度融合。移动短视频是媒介也是技术,决定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中华文化是内容也是“道”,决定传播的深度和效度(有效性),为净化和提升平台内容提供底层数据。在推动媒体融合方面要求“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左传》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文采和优秀内容的作品是传不远、传不开的,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无法单纯依靠技术做好产品,最终立足点仍要回归内容。对于移动短视频技术要保持敏感性,利用好移动短视频生产优秀文化内容,坚持技术为内容服务。把平台流量规则和内容的正能量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在短视频平台上创作有品质、有格调的内容,并通过短视频进行大流量的传播。
“移动短视频平台要以优秀文化为底色,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为主体,将中华优秀文化、主流价值观嵌入技术平台的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秦枫说。文化内容生产要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作为“术道”融合的基准,同时文化内容生产也要遵循平台技术的生产逻辑,在时长、形式、符号等方面,平台技术也有自身的生产的规定性,把平台技术生产逻辑、视听艺术创作思想与主流文化价值结合起来,在价值引领、文化表达和形式呈现上不断开拓和提升。通过移动短视频的“外在”形式来实现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的传播,实现短视频视听技术与中华文化传播深度赋能和融合发展。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