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宣笔,无可替代的文房风流
□丰吉

  笔工在理毫。

  张苏(已故)在剔毫。

  制笔杆。

  宣笔,出自皖南泾县,与宣纸同乡。如今,出产宣笔、原属泾县的溪口镇行政区划已被调整至宣州区。目前,中国最出名的毛笔,除了宣笔就是湖笔,可湖笔制作笔工均认可湖笔制作技艺源自宣笔。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张苏、张文年、伍森严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宣笔制作大师。国家级“文房四宝”中,皖南的泾县居然占据了“二宝”,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天然的制笔之乡
  青弋江流域自古出产上等毛笔不是偶然的。青弋江两岸山峦连绵,林茂草盛,是山兔和黄鼠狼的天堂。现已年届花甲、从事宣笔生产与销售已近40年的“三兔”宣笔掌门人伍森严说,泾县出宣笔,犹如宣城出宣纸。要说山兔毫,哪里的山兔不长毫?但制作宣笔所用的紫毫,全国只有特定区域才有:黄山以北、皖南、浙西、鄂东方圆几百公里内,以及湖南邵阳一带,这里的山兔才生紫毫。所谓紫毫,是指生长在山兔脊背上那一簇毫毛,青弋江人又叫它“剪毛”或“戗毛”。这一簇兔毫由尖端到根部,颜色由深到浅,表面有光泽,锋颖尖锐刚硬,毛杆粗壮直顺。依据颜色的深浅,紫毫分纯紫(毫身全部黑紫)、二花(毫身中间是花白的)、三花,以致四、五、六、七、八花。另外,毛可以用来制笔的动物,如黄鼠狼、狐狸、山鼠、石獾、猪獾、水獭等,青弋江流域都不缺少。
  制笔所必需的笔杆资源——苦竹,青弋江流域也很丰富。
  青弋江流域的水质特点,为制作毛笔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两岸大山蕴藏着丰富的石灰岩和大理石资源,导致此地地下水偏碱性。这种水质是使动物毫毛脱脂的最佳之选,而制作毛笔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让羊毫、狼毫等脱脂。与制笔业进一步发展相关联的因素,青弋江流域也格外齐全。便捷的水上交通,为宣笔走出大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当代制笔人为了原材料的选购和产品的销售,与其它行业一样,可以远走四方,但先祖们生活的年代,并不是这样。原材料供应问题,一律就地取材,然后产品的销售依托水运。捕猎动物,需要他们能飞奔上山。山越人的这一能耐,早就练得炉火纯青,但制笔需要洗毫理毫,需要笔工静守水盆,心细如丝。门前的溪水幽深绵长,不知从哪个山洼里出来的,也不知道穿过多少峡、拐过多少弯,更不知道还需要经过多少曲折蜿蜒才能找到归属……但这潺潺的水声,伴着笔工脱脂、洗毫、理毫、拣毫的节奏,一年四季,不紧不慢,和谐天然。
  古诗文记载的宣笔
  正因为青弋江流域具备这些制笔的必需资源,所以这里的制笔业才发达。现在,人们说到宣笔的起源,除了讲述蒙恬制笔的故事之外,就引述唐朝白居易的《紫毫笔》和《鸡距笔赋》。实际上,文献对宣笔制作的记载,远在唐朝之前就已有之。
  明朝人谢肇淛在他的笔记著作《五杂俎》中说,宣州陈氏世代以制笔闻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303-361)曾写信向陈氏求笔。此信被后人称作“求笔帖”,一直被陈氏家人收藏。该书还记载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778-865)曾向宣州陈氏求笔。陈氏家人给他一种制法精妙的笔,可柳公权试用后,却认为这种笔不好,另换一种比较普通的宣笔。据考证,不是柳公权不识货,而是唐朝书风已变,写法不同,所用笔自然也不同。
  谢肇淛的记载表明,从东晋王羲之至唐朝柳公权,五百多年里,宣州陈氏家族一直以制笔出名。光绪年间编修的《宣城县志》也记载称:“陈氏(失名)能作笔。家传右军与其祖求笔帖。子孙世精其法。柳公权求笔于陈,先与二管,语其子曰:‘柳学士如能书,当留此;不尔,退还,即可常笔与之。’柳果以不入用别求,遂与常笔。陈曰:‘先与者,非右军不能用。’柳信,与之远矣。”这表明,陈氏不仅制笔技艺精湛,而且对消费者心理的琢磨也是准确、细致的。徽商的经营精髓,从这里已见滥觞。
  在青弋江边说宣笔,人们往往还会提到诗人白居易的《紫毫笔》,其诗曰:
  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
  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
  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
  白居易说“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确实对紫毫宣笔不是一般的了解。
  唐朝时的宣笔,除了这种紫毫,还有著名的“鸡距笔”。凭借对宣笔的深入了解,白居易曾著《鸡距笔赋》,全文600多字,文中对宣笔的赞赏,无以复加。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他对宣笔怎么如此熟悉呢?这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他的叔父白季康是当时溧水县(现在南京市溧水区)知县。那时候的溧水归属宣州郡。经白季康的引荐,白居易得以拜见宣歙观察使崔衍,并由崔衍推荐入京应考,以宣州举子的身份,考取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第四名)。白居易高中进士后,特意写诗感激崔衍,诗名《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白居易在这前后,一直身居宣城,对宣笔的了解自然深于一般人。
  唐宋时期的贡品
  白居易称鸡距笔“以中山兔毫作之,尤妙”,它究竟“妙”到何种程度?请看一个出现在唐朝的历史镜头:
  天宝二年(743)春,陕郡太守韦坚组织了一项规模浩大的水利工程:将灞浐河水一直引到长安城的望春楼下。工程结束,韦坚主持声势浩大的竣工典礼,并请来了天子唐玄宗“剪彩”。广运潭烟波浩渺,白帆点点,玄宗带着宠爱无加的杨贵妃,看得十分开心,随口问道:“广运潭是水路之终端——一条死胡同,为何还挤着这么多船只?”韦太守赶忙答道:“这些船只都是装满稀世珍宝来向陛下进贡的。”话音刚落,一艘重载舫船驶过来。韦太守指着这艘船说:“这是从南方宣州来的,装的是青石、黄连、宣纸、宣笔。”这一镜头并非虚构。从地方文献中看,唐朝时宣州每年要向朝廷进贡青毫6两、紫毫3两。
  唐朝时,在洛阳卖宣笔的青弋江人是很牛的。宋人陶谷在他的《清异录》中称:唐朝科举士子进考场前,青弋江人向他们高价兜售宣笔。这些宣笔制作精良,尖圆齐健,书写顺畅。举子们也想带着上等的毛笔,考出上好的成绩。售笔人每卖一支,则记录购买人姓名,等他们一举中试、榜上有名,就上门找他们要“阿堵”。阿堵就是钱钞,即“购笔彩礼”,这在当时叫“谢笔费”,意即举子取得好的成绩,也有这支笔的功劳。
  到宋朝,经当时宣州人梅尧臣的引荐,宣笔得到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大腕的高度评价,宣笔也一直是进贡朝廷的贡品。梅尧臣曾将宣笔赠送给他的好朋友欧阳修。欧阳修为此有诗《圣俞惠宣州笔戏书》,提到宣州人诸葛高世代制笔,技艺精湛。青弋江边的这位“诸葛高”,在历代宣城地方史志中均有记载。
  制笔技艺“东南飞”
  直到南宋,朝廷偏安杭州,杭州以北、以西地区不断遭到金人的骚扰,皖南山区也不再安宁,青弋江边的士大夫、技师纷纷“孔雀东南飞”,很多宣笔制作技师来到杭州、湖州一带,开设笔庄。青弋江大本营的制笔业开始走下坡路。到元朝时,宣笔也只是少数人回忆的文房佳品了。
  元人程文海在《笔歌赠张进中》中写道:“宣城诸葛无消息,京师张氏雄江北。”言宣州诸葛之后,制笔业已经转移到湖州。
  明朝初年的毛笔市场,羊毫笔基本上取代了紫毫笔。明朝人孙作在《赠笔生张蒙序》中说:“国初,此法流吴兴,自冯应科、陆颖辈首被赵文敏赏识,而宣州之笔殆无闻焉。”
  当下,涉足宣笔史研究者,基本上都认为宣笔从此没落,其实不然。到了明中期,社会安定,生产得到发展,经济、文化开始繁荣,宣笔迎来中兴之机,直到清朝,宣笔一直与湖笔争分天下。清朝歙县人江登云撰《素壶便录》称:“江浙造笔,古推宣州。今太平人尚精其技,其地名赶坦(即甘棠,今黄山市黄山区),刘、陈、崔三姓聚族各千余家,强半攻其业。本朝以来,以刘公豫、刘文聚笔为最。公豫之后,刘立征能世其传,近时程彩禄亦称佳制。”其中提到的几名笔工,都是宣笔制作高手。
  如今泾县的风振堂笔庄、陈广良笔墨坊等数家笔厂,不仅制笔技艺精湛,而且一直维持着相当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