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有温度的考现
□唐跃

    潜山市文化馆供图

  前不久,左靖回合肥,见面时告诉我,他和他的团队正在潜山五庙乡策展,展览的主要内容是当地仍在守望的弹腔、菩佬戏等传统艺术,我为之肃然起敬。我知道左靖很早就在从事艺术乡建事业,从安徽的泾县查济和黟县碧山起步,及至贵州茅贡、河南大南坡等项目,影响日益扩大,如今,又回到了安徽的潜山五庙。
  20多年间,我听说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担心他能否坚持下来,没想到竟然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这里最宝贵的,就是他不仅助力乡村开掘、保护和宣传当地的传统艺术,还引入长效设计理念,培养当地村民自主运营艺术项目的能力。他现在做的这些事,正是我这个曾经的文化官员梦寐以求的。
  远在清代乾隆初年,潜山的官庄镇牛栏湾就出现过余万全弹腔班,起初是自娱自乐,道光十年(1830)正式组成职业班社,班号“五世堂”。那时,安庆一带经由南北戏曲声腔的流播和交融,先后演变而成枞阳腔、石牌调或称吹腔、二簧腔等本土声腔,湖北的西皮腔亦有传入,余万全弹腔班便是较早演唱二簧、西皮等声腔的戏曲班社。尤为可贵的是,处于深山之中的五庙乡许家畈,自光绪年间组建弹腔班,至今孤苦坚守,香火不断,虽是唯一的幸存,却显示了传统艺术顽强的生命力。而一种俗称为“菩佬戏”的木偶戏,也在五庙乡等地流传了150多年。“真锣真鼓真热闹,假哭假闹假伤心”,戏台两边的对联,提示了菩佬戏总在真假之间演绎,模糊着界限。刘庆元的木刻,精准捕捉了木偶神态,提升了木偶的灵气。刘亚兰看戏时的现场物件手绘,与台上的木偶有所互动,共同构成日常和表演的关系氛围,既是时空切片,也是记忆载体,更是一种符号表达。
  这次展览借用了“考现”的概念,颇有新意。按照日本学者今和次郎在《考现学是什么》一文中的解释,“考现”意味着“把对当代时尚风俗和世态的持续关注作为研究态度和方法”。于是在展览中,弹腔和菩佬戏的现状,以致所有的细枝末节,都作为一种“世态”而得到细致入微的关注。弹腔演员的唱腔和方言,现存人数,他们叫什么,做什么工作,平时穿什么衣服,有什么爱好或技能等,都被如实记录;菩佬戏的唱腔、动作表演及舞台搭建等所有的台前幕后,也被详实记录;而现存木偶的形象、神情和颜色等,则在详实记录的同时,还被赋予了二度创作;老一辈演员记忆中的地方戏演出的情景,及他们儿时的看戏经历,尽可能还原成影像,用作传播及存档。
  感谢左靖和他的团队策划了这个展览。他们的细致考现,渗透了暖暖的情怀,将会支撑传统艺术的坚守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