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汪春发老人回到故乡。(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7年前,92岁的台湾老兵汪春发寻亲成功,时隔68年再度踏上故土黄山市歙县深渡镇绵潭村。今年8月10日,汪春发在台湾省台南市一医院内离世,8月26日,汪先生的骨灰在台湾志愿者的护送下回归故乡。在黄山关爱抗战老兵团队志愿者的见证下,老人的遗愿得以实现,他的骨灰将与他的父母埋在一起,落叶归根。
志愿者为抗战老兵寻亲
2017年上半年,黄山市歙县深渡镇迎来黄山关爱抗战老兵团队的几位志愿者,他们此行是为了帮助92岁的台湾抗战老兵汪春发寻亲。
黄山关爱抗战老兵团队志愿者许琦告诉记者,当年他们接到台湾发来的一个寻亲信息,“信息很简单,就说哪一年出去的,老家在徽州府,家门口有一棵杨树,家族有个堂号是一经堂,姓汪。”对黄山各村落非常熟悉的许琦立马反应过来,“搞不好就是在歙县绵潭这一带。”随着后续联系到当地汪姓村民,许琦一行通过查询当地汪姓宗谱发现,汪春发老人的故乡果然就是绵潭。
志愿者一行来到深渡镇绵潭村后,寻亲工作立刻变得十分顺利。在村中,志愿者们遇到了汪春发老人的堂妹汪月宝,据其回忆,1987年左右,汪春发还曾写过一封信回来。算是汪春发老人侄媳妇的吴良英也对其有些印象,“最早说要回来,后来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一直没回,中间信息都没了,一直到现在。”
虽然过去了60多年,绵潭村的村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根据汪春发老人的回忆和村民的指引,志愿者们还是顺利地找到了老人描述的村中标志性建筑。许琦一一拍照、录像,并与台湾当地的志愿者取得联系,为汪春发老人带去尽可能多的影像资料,以解老人的思乡之苦。
2017年8月17日上午10点左右,92岁的抗战老兵汪春发顺利从台湾来到黄山。来到黄山的第二天,汪春发就在志愿者的陪同下,驱车百余里,回到歙县深渡镇绵潭村。
黄山的志愿者许琦向记者回忆,当车子停在绵潭村的大柳树下时,她看到汪春发的眼睛突然亮了,“他似乎回忆起来了他当年从家里走出去的情景。”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汪老去看他童年生活的地方,“这里,是这里!对,这就是我老家!我老家就是‘一经堂’,是一个好大好大的房子,有36个门洞。”虽然老家房屋只留下支离破碎的几堵墙,但是汪老肯定地说,这就是他们曾经很大很大的家!
踏上故乡的热土,汪春发显得格外精神,数十载的乡情、乡恋、乡愁都化成了发自内心的欢笑。说到回乡感受,他用一言难尽表达心情,“离开家乡几十年,想家也想了几十年。这一次在两岸志愿者大力帮助下得以回家,太感谢了,心里的话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落叶归根遗愿得以实现 汪春发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绵潭村,在他早年间的身份证明上,出生地为安徽省徽州县,出生日期为1929年2月11日,但老人始终称自己真正的生日是1926年大年初一。
1942年春节期间,因为不服母亲管教,汪春发负气之下搭上村口新安江上的船来到浙江千岛湖,并用汪光富的名字加入国民革命军陆军192师当上传令兵,1949年前往台湾。1987年,汪春发曾寄了几封信给自己的堂弟汪春喜,但因故没能回老家,直到2017年8月,靠着台湾各界的捐款他才第一次回到老家探亲。
台湾的志愿者庄铭悦回忆说,汪春发老人一辈子没有结婚生子,在台湾时始终念叨着家乡,想回家。“他也跟我说过,他最后一个心愿就是落叶归根。”2017年8月回老家探亲后,汪春发在2018年清明节前夕再次回到歙县给父母扫墓,不过时间紧急,汪春发老人这次回乡前后只呆了三天。
时间来到2019年,汪春发老人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志愿者便没有再带他回家,还令他非常不满,此后他的身体一直抱恙,2022年住进医院安养,直到2024年8月10日离世。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龚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