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探寻河之南




  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册。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新安小记者“只有河南·中原文化探索营”,开启了一场豫皖研学之旅。这不仅是一场对河南丰厚历史文化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连接河南与安徽之间深厚中华文脉的穿越之旅。
  当我置身于商都遗址与河南博物院,不禁被那些古老而精致的文物深深吸引。九大镇馆之宝,如同历史的守护者和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变迁,引领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千年的风云。贾湖骨笛的悠扬,打破了七声音阶西来说的断言;玉柄铁剑的锋利,将我国的冶铁技术向前推进了二百余年。我们仿佛与古人并肩而行,踏过同一片土地,感受他们曾经的辉煌与梦想。
  在嵩山腹地少室山中的少林寺,我和伙伴们一起溯武史,观武艺,练武技,感受着博大精深的功夫文化。在隋唐洛阳城的朝堂之上,我们穿着唐装,在汲取中原文化的同时体验着梦幻般的奇幻之旅。
  在夏夜凉风的吹拂下,我们步入龙门石窟,伴随贯穿全程的伊河潺潺,两山对峙,如同天然的门户,望之若阙,“伊阙龙门”之名也由此而来。宾阳三洞是石窟最有代表性的三尊大佛,它们雕刻时代不同,风格各异,却都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中间的大佛是在北魏孝文帝时期雕刻的,而左右两边则是唐代雕刻。在这三尊大佛上,我们能看到不同朝代佛像的特点,唐代佛像颈部三道蚕节纹是最明显的特征。当我们来到龙门石窟最负盛名的卢舍那大佛脚下,向上仰望这尊原型为女皇武则天的佛像,看着她威严中不失慈祥,又略带羞涩面容,觉得奇妙无比。随行的董老师告诉我们,这尊佛的头身比是1∶5,不符合1∶8的正常比例,但我们看起来却觉得无比协调和有着天然的美感。这是因为古代的工匠们,根据由下往上看佛像会产生视觉差的物理原理,经过计算和测试后建造和雕刻的,从而让膜拜的人不仅能从多角度看到佛像面部的微笑,又能感受到佛像整体外形的美轮美奂。这让我们不禁惊叹于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然而当我们凝视石窟内其它众多佛像,发现它们身上除了自然风化留下的伤痕外,还有许多佛像的头部明显被割去,此刻不知它们在哪个海外博物馆里成为别人的“国宝”。它们一定很想家吧,期待着有一天它们能回到故乡……这些伤痕既是历史的遗憾,也是对我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警醒。
  五天四晚的探索营在不知不觉中落下帷幕,在最后一天“唐诗宋词满洛城”的课堂上,董老师引导我们用诗歌来表达对这次旅行的感悟。我交“作业”如下:
  河博古物千古存,少林寺院功夫深。
  洛阳城中神都在,唐三彩陶美绝伦。
  清明河图绘开封,龙门石窟细雕工。
  开封登封洛阳城,风流人物铭千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七(6)班  闫菡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