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他走了,留下“不老的故事”
95岁战地记者张崇岫逝世,曾拍下一两千张抗美援朝战争照片


2021年本报记者采访张崇岫老人。(资料图片)



1950年12月,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机枪手掩护战士们向元山咸兴港前进。张崇岫/摄



  1950年12月,中朝人民军队向号称美军王牌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等部队展开围歼战。张崇岫/摄 

  9月6日晚9时,合肥。95岁抗美援朝战地记者、长津湖战役亲历者张崇岫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走完了这一生。
  终了,他穿上了定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似乎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和他曾拼过命的战场。“那是父亲的荣耀时刻。”
   九旬妻子深情吻别丈夫
  9月7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张崇岫家中,十多位亲戚已经从各处赶来悼念、安慰,帮忙料理后事。
  时隔一年,记者再见到张崇岫老人,已是在照片里。
  照片中,老人穿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闭目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他已九旬的妻子陈同莲在女儿的搀扶下,轻轻吻别着挚爱的丈夫,用自己的形式表达不舍,与他告别。
  “老头子是个苦命的人,从小吃了不少苦,遇到难受的事也不对外露,都放心里。”张崇岫妻子坐在沙发上,两个女儿陪伴在左右,陪着说说话,翻看着老人生前的照片和相册,怀念着。“老头子待我好啊,很好,我都知道。”妻子声音已有些哽咽。
  今年是老两口结婚68周年,前几日,子女们还为老人庆祝。张崇岫二女儿张女士告诉记者,父母携手走过几十年风雨,感情深厚,父亲在住院期间,每天下午都坚持坐轮椅回家陪伴母亲一小时。“其实,两个人聊天也听不见,但就是手握着手,讲讲话,看看电视,吃点水果。”
  “有时候母亲好忘就问,你爸还回不回来了?我就跟她说,你放心,我爸下锥子都要回来的。”张女士一边说着,一边像父亲一样,将母亲的手握在手中。
  “父亲最后的时光过得还是很愉快的,因为他想做的事情都慢慢实现了,住院期间还写了四首七言叙事诗。”张女士对记者说,今年5月底,父亲因突发脑梗住院,后来渐渐康复了。“那时候我爸在电话里叫我回来了,说不然看不到他了。”
  张女士辞去了工作安排好一切后,8月份从海外回到了合肥,近身照顾父亲。“这一个多月,每天和父亲在一起,就能感觉到他已经是做好准备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该吩咐的也都吩咐了。”
  拍摄下真实的长津湖战役
  在张女士眼中,父亲是个完美的形象,两位老人就像磁铁,将一家人紧紧地吸在一起。她从小耳濡目染,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
  “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下一代就要打。”2021年国庆节,年度力作《长津湖》刷屏,和电影一起刷屏的还有张女士的父亲——抗美援朝战地记者张崇岫,这位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记录者用相机镜头、三卷胶卷,拍摄下真实的长津湖战役。
  近几年间,记者曾多次采访张崇岫。老人1929年出生于当时的安徽巢县,13岁就加入了抗日队伍,此后又经历了解放战争。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张崇岫接受组织安排,奔赴朝鲜战场。那一次,他是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入朝。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卓绝,非亲历者不能言,忍饥挨饿的张崇岫随军入朝作战两年多时间,携带着一部相机、几十卷胶卷,拍摄下了一两千张战地照片。“胶卷很珍贵,拍一张就要成功一张,长津湖战役我只用了三卷胶卷。”
  张崇岫说,搞摄影,一定要胆子大。在张崇岫的摄影集里,有一张美兵从坦克中爬出来投降的照片,他还记得,那张照片是在美军部队撤退的混乱中摄下的。“子弹、炮弹都没停,一般人没胆子,那我不敢下去拍,就抓不到这个场景了。”
  1952年11月25日,中国第一套志愿军邮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发行,全套邮票共计四枚。其中,第三枚《涉江追击敌人》、第四枚《胜利会师》的画面均采自张崇岫的摄影作品。
  而“胜利会师”也是张崇岫在拍摄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满意的作品。为了拍下这张照片,张崇岫独自一人,冒险在雪地里徒步四五十公里,用铁脚板走了七八个小时,才到达咸兴港,追上了先头部队。“前方路上有什么危险,我也不知道,当时也算是抱着‘有去无回的心’去的。”
  “父亲的精神激励着我们”
  2023年,张崇岫获得中国文艺界最高奖项——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
  他曾在《张崇岫摄影作品集》的扉页上写过这么一句话:“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死亡者和他们没有姓名的墓碑。我是把对胜利的渴望,对所有我方战士的尊重以及为他们壮举的骄傲和自豪,都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了。我老了,但是照片不老,照片里的故事不老。”
  2024年9月初,张崇岫二度脑梗,昏迷了两日后,于9月6日夜间与世长辞。张崇岫的遗体告别仪式定在9月12日上午,在合肥市殡仪馆举行。
  “父亲走得很安详,没有痛苦。”大女儿张雯雯说。
  父亲逝世当晚,张雯雯回家为他找出了一套收藏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为父亲换上。“父亲生前时常说起那段抗美援朝的往事,说他在战场上拍照片的故事,父亲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张雯雯说,就让父亲穿着这身军服走吧,这应该更趁父亲的心意,让他回到那段峥嵘岁月、拼过命的战场吧。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朱庆玲江振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