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读东圩埂上,看茶溪听雨”——何显玉文学作品诵读会暨九月“皖美合声”朗诵沙龙在合肥市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合肥市社科联指导,合肥市演讲与朗诵学会主办,合肥市图书馆和合肥市庐阳区文联协办,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和葛姐阳光工作室承办。在作家何显玉眼里,大家只是在一个秋日午后,捧着一本书,怀揣一个文学的接头暗号。在沿河路上,在黑池坝边,同时也在东圩埂上,在葫芦塘畔,在收获与萧瑟并存的秋日光景里,在所有平等的路途上,以文学的名义,所有的他乡,似乎也都成了故乡。
当天的何显玉文学作品诵读会分为三个篇章,诵读会所有的诵读章节与片段,都是从作家何显玉已出版并入选国家馆藏图书目录的《东圩埂》《茶溪听雨》两部书里节选,从笔尖流淌出来的思绪,在胸腔声带里再度共振。正如《那晚星光》的吟诵:此身似梦。梦想着一份抵达的美好,揣在心里很重,背在身上很轻,捧在手心很暖。可是抵达,毕竟是一个谜。
大皖新闻:何老师为什么会想到办这样一场诵读会,而且您自己也亲自上台参与了?
何显玉:初时,我觉得劳人命伤我财。但这群省城的朗诵家们劲头十足,认真异常。前几天,我回去跟他们配一个情景朗诵《父亲的战争》,导演硬逼着我也参加诵读。从彩排演练中,我渐渐能感受到他们的投入,短到仅四百字的文学片断,将大家带入情境中,他们被感染,我也情不自禁融入其中。当一群陌生人在舞台上,深情无限地反复诵读:“我们,是中国农民何德顺的孩子。”作为中国农民何德顺儿子的我,内心那种感动,是外人无法体会到的!
文学,好像从来都是象牙塔里的事情。其实,平常阅读经典,包括换个方式诵读文学作品,无论是诵读者、作者,或是听众、欣赏者,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犹如春雨,亦似阳光,沐浴着我们的身心,滋养我们的生命,净化我们的灵魂。
大皖新闻:之前听您说,也有不少人劝您收手。
何显玉:有同学就极力反对我,让我安心写文章。他们可能见我每次搞活动,自掏腰包,费时费钱,落得个什么呢?我离开省城久矣,真不知当下消费行情。搞点活动,几个月退休金打不住。为什么我还是在文学的路上奔走,乐于做这类泽被公众的文学活动呢?
其一,我从这些活动中,包括《东圩埂》江南研讨会与省城读者见面会中,得以换个角度,审视自己流淌出来的文字,接受灵魂考问,校正以后写作方向,慎重选择题材。一个文章片断,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书,很难架得住一群人来聚焦放大,文章中一句话给你连续诵读三四遍。那时,若是文字与意义站不住脚,扎不下根,自己便会心虚淌出汗来。这些活动,直接有益于我的创作。我行文几十年,没有像今年这样,被众人拿棒槌敲来打去的,敲掉了我文章中的积垢,打开了许多我从未开启过的窗户。这回,朗诵艺术家们还将我的文章片断搬上舞台,用情景诵读来审视。我像是个武林侠客,遇到真正的天外高人了。
其二,文学是人类思想与智慧之光,照亮人们前行的坎坷道路;亦如火,悲悯着多灾多难的人世间,给艰难挣扎的人们以温暖。但是现在,人们或为生存所迫,或为享乐所害,很多人都“丢书”了。文学,成了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调味品,甚至,不及一个不入流的明星、艳俗的主播更能吸人眼球。省城这项高雅的文学艺术活动,将一位作家的文学经典,演绎为舞台上的诵读欣赏,配置背景和音乐,将诵读与当代作家作品有机相融,这是在艰难中,一群灵魂有香气的人,合力助力文学事业。像黑暗中,总有微弱的光在闪着,火苗尚未熄灭。这就是火种,就是光亮。我固然期待在这个金色的秋天里,与从自己心田里流淌出来的文学作品,相见于艺术舞台之上。我更期待,这文学之光、之火,让人间多一份亮光,让人们添一丝温暖。
大皖新闻:您说自己写活动公号的时候,夜深人静想了很多,都想到什么了?
何显玉:行文开头,描述江南山野间夜色的宁静,中间讲这项活动,末尾笔锋一转,写“夜深了……静谧的夜空传来哀鸣声,声音极低,音调拖得很长。我侧耳聆听,哀鸣声从书房南窗外传来。细听,似是饿极了的流浪狗的低嚎声,那么有气无力,那么悲情哀鸣……我们在温柔乡里做着梦,殊不知众生正挣扎在生死边缘。这时候,需要光,需要火,还需要食物果腹。挨过这漫漫黑夜,支撑到天亮了,太阳出来了,我们不再害怕,也将温暖起来”。
我估计,很多人读不懂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其实,我在黑暗里深情地呼唤,是要有人出来,给这黑暗中的沉睡的人们,以光亮、以温暖。这次,省城这些艺术家合力举办诵读欣赏会,不就是渴望文学像光亮、像火苗一样吗?
大皖新闻:听讲每年秋天,你会从山里买贡枣寄给朋友。可能还是忘不了很多好朋友,借诵读会友,也算是雅集。
何显玉:确实,主要是表达我的一份思念之情。昨天是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嘛。我这个中国农民何德顺的儿子,从东圩埂草田埂上走进省城谋生。那时,举目无亲。我数得过来街头巷尾的一棵树又一棵树,却不认识城里的这个人那个人。后来,入职新安晚报社做了一名新闻记者,与同事们一起为百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许多有缘人,并肩行走四季,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大皖新闻:所以虽然僻居山野茶溪听雨,始终还是“远在人群之中”,还是渴望一次次相遇,渴望知音与同路人。
何显玉:这个午后的金秋时光里,我们因为文学相遇。你,没问我从哪里来;我,也还来不及询问你的名字。我们有文学的暗号,浸润着文学的味道,从彼此的眼神里,从手里捧着的书本上,早已认出了对方。我们在一起,欣赏合肥市演讲与朗诵学会艺术家们倾情打造的这台文学诵读会。阅读的路上,多了同路人,求知的风景里,我们看见了彼此的身影。
是的,我在江南山野的月光下,也曾叩问过自己:我不是什么著名作家,所写的文章,未必称得上经典,为什么这般痴情文学事业?因为,我曾穿行在热闹的都市里,看过太多装潢豪华的家庭,墙壁上没有一根钉子,房间内没有一座书架。
大皖新闻:您这又秒变阅读推广大使。
何显玉:哈哈。昨天上午,我在自己的“茶溪听雨”公众号上写了篇文章,讲我山间园子里的彼岸花开了,在秋杀气氛渐浓的仲秋,彼岸花自在妖娆。这种花,花开不见叶,叶在无花影。就像一些人曾经遭遇过的爱情一样,时过境迁,不再相见。爱出者,未必就能爱返。谁,又能保证你付出的爱,就一定不会被辜负呢?秋风秋雨愁煞人时,冷暖还需自知,该添衣时便添衣。
但是,这世上有一种爱,一定会爱出者爱返。那便是阅读文学经典著作,你无论付出多少情感与时光,哪怕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狼吞虎咽,日子久了,你的生命自然会活色生香。就像池州贡枣一样,自然品质很好,心灵丰盈。人生亦如这金秋一样,硕果累累。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