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02版
发布日期:
故事,从1951年讲起

1968年4月,第一辆“江淮牌”载货汽车试制成功,填补了安徽汽车工业空白。

1979年,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在淮海机械厂试制成功。

1983年,淝河汽车制造厂成功研制出HF150A型长轴载货汽车。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从蹒跚起步,到年产销超3000万辆;从基础薄弱,到拥有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汽车强国建设步伐愈加坚实。现在,汽车产业已成为安徽“首位产业”,新能源汽车发展日新月异,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持续巩固和提升,推动安徽加快向新能源汽车强省迈进。
  在2024年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之际,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在安徽省汽车办的指导和支持下,隆重推出特别报道《皖车简史》,回望73年造车路,重温一代又一代安徽汽车人筚路蓝缕、开拓创新、接续奋斗的不凡历程。
 
  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这一年,安徽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也就是说,我国每生产12辆车,就有一辆来自安徽。
  当下,安徽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这与安徽汽车工业起步早、基础扎实密不可分。
  从上世纪50年代初,成功改装出安徽汽车史上第一辆客车“爱国号”;到1968年4月,手工敲制出安徽省第一台2.5吨载货汽车“江淮牌”;再到1991年,安庆汽车厂成功试制出安徽历史上第一辆轿车“安达尔”……一代又一代安徽汽车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汽车梦”的追逐。
  “从0到1”蹒跚起步
  有人说,合肥的汽车工业,是从合肥车桥厂开始的。
  解放初期,百业待兴。1951年,当时的合肥汽车保养场(即后来的合肥车桥厂),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生产改装车,响应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
  要知道,此时离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属于自己的汽车厂——第一汽车制造厂落户长春还有两年时间。对于一群没有造过汽车的工人来说,即使是改装车辆也不是一件易事。
  面对一片空白,工人们群策群力,从画图设计到动手制造,大胆尝试,最终成功改装出一辆带有31个固定座位和5个活动座位的铁木结构客车,并取名为“爱国号”,成为安徽省汽车史上的第一辆客车。1951年国庆当天,合肥市民涌上街头,长江路上人头攒动,只为一睹“爱国号”的真容。
  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初,合肥汽车保养场试制出了木质结构中型客车、单轴挂车,形成了安徽省公路交通工业的第一代产品,为安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合肥汽车保养场的前身是皖北公路局合肥汽车站车队保养组与皖北铁路工厂,此后,改名为合肥汽车修理厂,可以说是当时安徽唯一较正规的汽车大修厂。上世纪60年代更名为合肥汽车制造厂,其生产的汽车活塞、发动机缸套、十字轴等产品闻名全国。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共生产30余种特种车辆和改装车,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97年,合肥汽车制造厂被江淮汽车集团整体兼并,厂名变更为“安徽江淮汽车合肥车桥厂”。
  从某种程度来说,合肥车桥厂见证了合肥的工业发展之路。
  如今,合肥车桥厂早已不复存在。2023年,这里“蝶变”为拥有热门餐厅、网红咖啡、知名剧场等的文化时尚街区,名为“龙湖车桥新界”,成为合肥市瑶海区城市更新的重点项目。也许,人们还能从那些红砖厂房中,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想见它的往日荣光。
  填补空白的“江淮牌”
  1964年5月20日,经巢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查批准,巢湖汽车配件厂正式成立。不久后,修理厂从巢县迁至合肥,这是江淮汽车制造厂的前身,也是安徽省第一家挂牌成立的汽车企业。
  那时,江淮汽车的第一代创业者们也许没有想过,安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辆汽车将从他们手中诞生。
  1968年4月,在简陋的研发条件下,创业者们白手起家,靠着东拼西凑的设备和各方支援的工人与技术人员,手工敲制出安徽省第一台2.5吨载货汽车,拉开了安徽省汽车工业发展的序幕,填补了安徽汽车工业的空白。1969年,在中共九大召开前,厂里生产出首批20台汽车,完成了“生产汽车向九大献礼”的光荣使命,经研究决定将这批车定名为“江淮牌”,并提出将巢湖汽车配件厂的名字变更为“江淮汽车制造厂”。
  中共中央鼓励江淮人继续努力造车,并且表示将大力支持安徽的汽车项目,无疑给每一个江淮人打了一支“兴奋剂”。从此,江淮走上了整车制造的道路,也拉开了安徽向汽车大省进发的序幕。
  长安汽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前身是一家以生产洋火为起点的小作坊。1965年,“安徽省淮海机械厂”(即国营九三五六厂)在霍山县成立。该企业在1979年自主开发了中国第一代微型汽车——飞虎牌微型汽车。1987年,工厂整体搬迁至合肥市西郊,成为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的前身。
  1966年,安凯客车的前身——安徽省地方国营淝河汽车修配厂成立,主要生产汽车配件和修理汽车。1970年,安凯开发出安徽省首辆重型载货汽车,填补了安徽省重型载货汽车生产的空白。1989年,安凯开发出11种高档客车及双层客车专用底盘,被列入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结束了我国无大型客车专用底盘的历史。
  不论是江淮汽车,还是合肥长安、安凯客车,都在安徽汽车的初创阶段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现在,它们仍然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汽车产业的领军企业。
   多类型汽车相继面世
  时间来到了1979年,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汽车迎来了新的曙光。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与发达国家洽谈合作,中国汽车工业迎来“破冰”,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天津夏利、一汽-大众等合资公司纷纷成立。
  在安徽,汽车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关于汽车生产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1979年,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在淮海机械厂试制成功;1979年,华菱星马(汉马科技)第一台散装水泥车产品问世;1983年,淝河汽车制造厂成功研制出HF150A型长轴载货汽车,并获安徽省机械工业厅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90年,江汽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客车专用底盘……安徽各地开始尝试多种类型汽车生产,华阳汽车、安驰汽车、扬子汽车等相继面世。
  这其中,安庆汽车厂于1991年自主研制出“安达尔”小轿车,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事件之一。
  1993年,安庆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发展安庆的汽车工业”的口号,“安达尔”成为安徽省汽车工业的一颗耀眼新星。“那时候,安庆的所有出租车几乎都是‘安达尔’。”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安庆汽车厂的老员工章宁仍然满是自豪。1993年,安庆姑娘章宁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安庆汽车厂工作。当时的安庆汽车厂风头正劲,作为第四车间负责内饰组装的一名员工,章宁每个月的收入是身边同龄人的两倍甚至更多。
  资料显示,1996年,安庆汽车厂产量1136台,产值突破8000万元,短短三年时间产值就翻了近100倍。同时,“安达尔”轿车开始销往九江、济南、扬州、福州、中山、深圳等城市,济南曾一次性采购100辆安达尔作为出租车。虽然此后“安达尔”汽车由于研发能力弱、管理体制落后、资金链断裂等原因逐渐衰落,最终于2003年6月依法宣告破产,但它毕竟承载过千千万万安徽人的汽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