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06版
发布日期:
安徽“汽车黄埔军校”如何炼成?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独家专访合工大教授石琴
  从20世纪60年代安徽第一辆汽车在江淮汽车制造厂下线,到2023年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二、出口居全国第一,再到2024年前7个月安徽汽车制造业利润增长190%,被安徽列为“首位产业”的汽车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提速换挡。在这样一条发展之路上,合肥工业大学贡献卓著,为安徽乃至全国汽车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因此也有了“汽车黄埔军校”美誉。
  助力安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
  其实,安徽汽车人才培养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合肥工业大学。合工大是国内最早开设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汽车工业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独占其一”曾称誉业界。
  众所周知,安徽的汽车产业双子星“一商一乘”,指的分别是江淮汽车和奇瑞汽车。
  “改革开放后,合工大从1982年开始有相关专业毕业生,上世纪80年代很多校友进入江淮,很多校友一干就是一辈子,企业创新成长过程也伴随着合工大校友的奋斗历程。”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石琴在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说,奇瑞汽车是合工大校友尹同跃带领团队一手创建的,本土车企创始团队中很多都是合工大毕业生。
  在石琴教授看来,“没有合工大的校友,就没有安徽汽车产业的今天。”在安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的开拓过程中,是他们的长期奋斗为安徽汽车突飞猛进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着时代发展调整人才培养
  合肥工业大学通过近80年的办学,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为我国汽车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和领军人才,其中有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福庚、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茂方……
  几十年来,从合肥工业大学走出了不少汽车界掌门人,更有千万个奋斗在汽车领域一线的工程师。
  “不仅有杰出人才,我们还有大批量的校友在技术创新一线,在工程师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没有他们也没有安徽汽车产业的今天。”石琴说。
  这些校友之所以能成为汽车产业的中坚力量,离不开合肥工业大学的精心培养。石琴说,学校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措施,这几十年来始终跟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在调整。
  随着汽车交通不断向智能化、现代化发展,2016年,由原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与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9年成立)等单位合并组成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打造互联网+汽车的教学和科研模式。
  长期为汽车产业发展赋能
  安徽省汽车产业的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合工大伴随着整个历程,在每个阶段担任不同的角色,做出不一样的贡献,包括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科技引领。
  石琴介绍,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合工大是带着企业在作技术创新,那个时候企业创新团队力量比较弱。学校把新技术和开发工具引入到企业,比如把CAD/CAE技术引入企业作轻量化设计。
  第二阶段,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学校和本土车企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主要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发展到现在,企业不仅是技术人员队伍壮大,研发平台能级和投入资金规模也有了很大提高,合工大和企业的关系除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合作,还有便是技术引领,与蔚来、江淮、奇瑞等落户在安徽的著名车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简单来说就是把今后有可能落在产品上的创新问题,更早引入到企业。
  石琴举例说明: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凸显,他们早几年就和企业进行了合作,开展相关预研,技术创新先行一步。
  现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科学研究早已打破了学科和学院的边界。石琴介绍,合工大管理、计算机、电气、材料等多个传统优势学科,同时围绕汽车领域集结发力,在新能源动力与储能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三电平台关键技术、车辆空气动力学与机动车尾气扩散基础前瞻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并与汽车产业企业发展实际紧密融合,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把科研项目立在时代前沿
  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化,合肥工业大学如何应对?石琴表示,学校最根本的任务还是培养人才,以科研带动人才培养,同时给企业赋能。
  把科研项目立在时代前沿,致力于解决民族汽车工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为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直是合工大汽车科研团队的共同价值追求。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