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好戏,十分文雅。百里山水,千年桐城。——题记
桐城,是一个低调的江北小城,隶属于安庆市,听闻这座千年小城有着悠远的文化底蕴,我对这次文雅之行充满期待。
至桐城,随即直奔孔城老街。老街总长约3公里,呈“S”状,南北走向,共分“十甲”。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刚入“一甲”便听得几声吆喝,售卖手工艺品。行至路半,游人渐少。天刚下过雨,空气中氤氲着古朴的气息,地上一个个晶莹的小水洼映着水墨画样的天、同为墨黑色的飞檐,一切都清新。木板微有腐朽,白墙黑瓦也攀满了苍翠的爬山虎,昔日繁华的渡口、喧嚷的商铺,盛况已随历史的烟云飘散。站在破败的桐乡书院前,依稀可见的立志对联,仿佛苦读学子的琅琅读书声回响在耳边。行走在往日的市井中却如远离尘嚣般空灵,心境如一汪静湖般,每走一步都感到是与历史的相逢。
离开老街,第二站来到六尺巷,这里曾有一段经典佳话。绕过刻着“礼让”二字的牌坊,便瞧见了六尺巷。“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不仅仅是桐城人张英身为宰相的风度,也是中华传统的品行。六尺巷之窄,仅有六尺宽;六尺巷之宽,能容人间百回失错。六尺巷之短,区区百米长;六尺巷之长,传承华夏千年美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想那些身外之物,哪一样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如此,何必纠结于鸡毛蒜皮的过失?心存“六尺巷”,存包容之心,生活也会变得开朗吧。
桐城文庙坐落在桐城市中心,已有700余年的历史。穿过棂星门,踏过泮桥,便望见一尊大鼎,并感受到来自大成殿的威严。康熙亲题“万世师表”的匾额下方,供奉着先圣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桐城博物馆相邻于文庙,全名“中华桐城文化博物馆”,全馆以桐城派文化为主线,讲述了桐城的前世今生、人文风骚。桐城派文章雅俗皆宜,占据了当时文坛的主导地位,“天下文章,皆出自桐城乎”。因此,桐城得名“文都”。
最后,穿行在龙眠山蜿蜒的山路中,沿龙眠河溯流而上,山中苍峰翠谷,峭壁清流,令我思绪万千。深入龙眠山,见一飞瀑,如细玉带般飞泻,甚为奇观,就像多彩壮丽的桐城文化史。而龙眠山千百年来矗立不动,正如桐城人千百年来对文化的信仰,才有了“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盛况。
池州市贵池区第十中学张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