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严金昌等:
好日子从一张“红手印”契约开始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一个在新中国历史和农村改革史上都绕不开的村庄。金秋九月,记者循着历史脉络来到这里,沿着改革大道一路向前驶去,小岗村的新面貌逐渐清晰起来。试验田里的作物茁壮生长,新开发的民宿干净规整,当年见证“红手印”约定的茅草房,也早已成为景点“当年农家”,等待游客们的到来。
  在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家的“金昌食府”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如今已有81岁仍精神矍铄的老人。“我们家现在一共有46口人,饭馆是我五儿子开的,我还有个孙子正在国外读研究生呢。”纵使已经过了几十年的好日子,每每回想起“大包干”之前的岁月,严金昌仍然忍不住感叹,“当时我们想都没想过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
  40多年前一个冬夜,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村头的茅草屋召开秘密会议,联名签下了“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这个挣扎求生的行为,不仅改变了小岗村的命运,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线,关乎农民的根本利益,关乎农村的长远发展。18枚红手印催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弊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一历史节点,严金昌不禁感叹:“国家政策决定国家命运,从过去没的吃、没的穿、家家都住茅草房,到现在吃不愁、穿不愁、家家都住小洋楼,我对现在生活很满意。”
  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