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全国总工会首次启动了大国工匠培育工作,从全国推选出220名长期奋战在一线生产现场,具有突出技术技能素质的产业工人,计划用2年左右时间将他们打造成一批新的大国工匠。目前,他们正陆续来到清华大学参加学习、培训。这堂课由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院士、教授等业界学界大咖亲授。
早上八点半,清华大学的教室里,一场开题汇报正在火热开展。开题的学生不是在校生,而是5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产业工人,他们也是第三批来到清华大学学习的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今年38岁的唐仁杰,是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无线电装接工,拥有15年一线工作经验,此前他已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四川工匠”等荣誉,谈到参加大国工匠培育的课程,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务实”,他在开题汇报时阐述的创新攻关课题正是源于他工作中的“难点”“痛点”。
后续他们还将持续参加线上、线下学习,联合攻关一批行业企业技术难题。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政府和企业人才学习中心主任、大国工匠培育工作项目负责人张忠义介绍,不光是学习,更重要的是他跟我们的学员们、老师们进行联合课题攻关,要输出成果。下一步就要配合着全国总工会开展的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帮助和扶持中西部的一些企业,进行他们的科技攻关。培育大国工匠的意义,不光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成长,还是要影响更多的人。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