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男孩一幅主题画,“藏”着腹痛背后的心事
绘画心理学疗法,有助于了解患儿疾病的诱因
  “宝贝,你画的房子是你的家吗?房子里住的人在做什么呀?他们是开心的吗?”当11岁的晨晨(化名)被邀请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时,没说几句,他却垂下头掉了眼泪。原来,晨晨几天前因腹痛收住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复旦儿科安徽医院)儿童消化科,而他被邀请创作的“房树人”主题画,正是该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引入的绘画心理学疗法的一种,可以帮助了解患儿心理,完善治疗护理方案,以提高患儿就医感受。
  花朵人物都成对揭示出隐藏的内心世界
  窗明几净,暖意融融,秋日的阳光洒落进屋,画笔在纸上涂抹的沙沙作响声在耳畔萦绕——这样的场景不是在普通的画室,而是出现在了安徽省儿童医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复旦儿科安徽医院)的儿童消化科病房区。
  晨晨是其中一名被邀请绘画的儿童。只见晨晨的画中,花朵、人物画得微小却“成双成对”,树干挺拔粗壮,房子空大而门窗紧闭。该院护士长齐玲介绍,“房树人”主题画是其所在护理团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绘画疗法,画作中的房屋通常投射家庭,树木投射自我成长,人物则投射自我形象认同以及与家庭成员互动关系等。
  “孩子画的树很挺拔,树冠比较茂盛,表明他对学习是很认真的。而当时他画的房子里没有人,后来在我的引导下,在一楼和二楼各画了两个人,他画的很多事物都成对,表明这个孩子内心是缺少陪伴的。”齐玲说。经了解,晨晨因腹痛入院,目前正住院进行各项检查。晨晨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留守家中由爷爷奶奶照顾,并且本学期转学至寄宿制学校上学,这也与齐玲的推断不谋而合。
  一幅家庭吵架图帮助医生找到病因
  齐玲介绍,家庭画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绘画疗法。
  6岁的女孩小米(化名)因半年来总感觉吞咽困难、莫名“烧心”来院诊疗,在完善相关胃镜检查后,却未见明显异常。然而入院后,小米在齐玲邀请下创作的一幅家庭画引起了医护团队的关注,并最终帮助小米治愈。
  只见该画色彩杂乱,画中一家6口正在吵架,妹妹的腿在打斗中受了伤,小米为其取名为《吵架比赛》。在和小米及其父母沟通后,齐玲了解到小米由抑郁症的奶奶照顾一日三餐,奶奶经常与小米爸妈发生争吵,且对小米控制欲极强,经常因小米吃饭慢而责备她,甚至有时强迫她咽下。
  “在此影响下,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小米带来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导致了她消化道不适症状的出现。”齐玲随后一直保持与小米家人联系,鼓励其父母多与孩子奶奶沟通,多倾听孩子心声,为小米提供健康的进食环境。
  令人欣慰的是,个月后,小米爸爸给齐玲发来的视频中,小米开心地喊着:“齐妈妈,我现在吃饭不难受啦,爸爸妈妈和奶奶带我一起出去旅游啦!”
  绘画心理学疗法用画笔叩开心灵之窗
  “我们以前的门诊是以消化性溃疡等器质性胃肠疾病患者居多,但今年从疾病谱筛查梳理发现,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患儿日益增多。”该院儿童消化科主任医师龙云指出,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是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反复腹痛、恶心呕吐等,但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疗工作也相对困难,“因此,了解患儿心理对于我们临床治疗不可或缺。”
  龙云认为,大多数患儿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很难自由开放地讨论,而内镜检查等方式也有其局限性。通过开展绘画心理疗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疾病的诱因是来自于家庭、学校或其本身的一些心理问题,医护团队也可以因此更有针对性地给予交流和疏导,帮助孩子更好地恢复。
  “自我们绘画心理学疗法开展以来,已经有300余名孩子加入进来,我们希望通过临床治疗加心理疏导的联合诊疗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患儿的就诊困扰,从身心两个方面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龙云说道。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见习记者张婉馨张洪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