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安徽三年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用于民生
教育支出已成为财政第一大支出
  11月1日上午,“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在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举行。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我省稳步增强财政聚焦民生的供给能力,每年超80%的财政增量资金用于民生保障,三年来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同时,采取超常规举措破解教育投入难题,教育支出已成为我省财政第一大支出。
  “免申即享”已兑付159亿元
  安徽省财政厅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年均分别增长6.1%、6.7%,保了重点、惠了民生、防了风险,财政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在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方面,针对惠企政策兑现过程中企业的“烦恼”,安徽省财政厅以“皖企通”为链接点,打通16个市和省级主管部门20多套系统间的数据通道,创新搭建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平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实现资金“无感”兑付。企业仅需通过“皖企通”端口登录、上传资料,平台就可以办理部门审核、预警比对和资金兑付等全部流程,在让经营主体享受政策资金便利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据悉该平台自2023年3月1日上线运行以来,已兑付财政资金159亿元,惠及企业3.4万家次。下一步,安徽省财政厅将持续推进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平台功能优化和迭代升级,在支持企业高效便捷享受惠企政策上,推出一批新举措。
  财政科技投入居全国第四
  安徽省财政厅深化对新质生产力投入机制改革,在科技投入的规模、总量、增幅和结构优化上,均取得明显突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位居全国第四,紧跟广东、江苏、浙江省,助推我省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科技创新担保起步早、行动快,支持金额位居全国第一。统筹162.1亿元持续壮大十大新兴产业“基金丛林”。累计安排40多亿元,支持把“中国声谷”这个我省唯一“国字号”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地标。支持组建首期30亿元的大黄山产业投资基金,提升“黄山”这一国际超级IP影响力。
  在生态环保领域,省财政近五年累计投入超300亿元,带动全省各级财政投入1214亿元,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安徽省与浙江省共同出资10亿元,联合设立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两省开展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人才交流、教育共建、医疗健康等多领域专项合作。同时,与江西省、江苏省分别建立长江干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赣皖、皖苏考核断面均达到补偿水质要求,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稳定在Ⅱ类优质水平。
  投入2000多亿元用于民生
  近年来,安徽省财政厅深化民生兜底保障改革,多把一些群众关心的事,转化为财政支持的民生实事。
  稳步增强财政聚焦民生的供给能力,每年超80%的财政增量资金用于民生保障,三年来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从民生实事“小切口”入手做民生工作“大文章”。采取超常规举措破解教育投入难题,教育支出已成为我省财政第一大支出,各阶段教育生均经费明显提升。
  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财政厅多渠道加大投入,着力支持公立医院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内涵式发展。自2022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打造10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支持推动实施“江淮名医”培育工程,每三年选拔培养各层级医学人才850名。加大医疗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力度,对来皖工作的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3年200万元扶持经费补助。
  同时,大力支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省财政统筹安排140亿元,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办医,我省获批的9家医院全部开诊运营,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已合作开设名医工作室43个、诊疗科目192个,着力解决群众就近看病需求。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