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鲍奎夫妇:乐于助人是自然之举


  69岁的鲍奎,是阜阳颍上人。当过兵,曾在供销社工作,后来自主创业。鲍奎坦言,“每天和群众打交道,乐于助人是自然之举。”
   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977年,鲍奎成为江口镇供销社一名收购农副产品的收购员,“院里经常排大队,大家都在等着称重收购。”鲍奎回忆,有一次,一对排队的夫妻俩引起了他注意,“当天很多群众来卖棉花,排到夫妻俩已经是中午了。”鲍奎记得,夫妻俩年龄很大,拉着板车,等领到钱已经是1点多。“看着老人不容易,我给两人下了面条。”送别时,鲍奎特意叮嘱老人将钱收好,得知老人的家还要走七八公里,他又送了一段路,并提醒注意安全。
  从收购员,到营业员,再到供销社的会计,后来担任供销社主任,鲍奎感慨在基层脚踏实地,深知群众不容易,在工作中热心和热情、耐心和责任心一点都不能少,也尽量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自主创业后,鲍奎的时间相对充裕,他和妻子张芍在业余时间投身到了志愿服务中。
  爱心送考多年
  2007年,鲍奎和妻子注意到有高考的学生在路边等车,“天很热,考生就站在太阳下面。”鲍奎回忆,他和妻子在那一瞬间觉得很心疼。夫妻俩一合计,将自家的车子绑上了一条黄丝带,主动到宾馆门口、公交站台等接送考生。
  “他是司机,我坐在副驾驶,和考生聊聊家常。”张芍告诉记者,遇到了情绪紧张的考生,这个方法能帮其缓解下情绪。在送考中,两人也遇到过忘带准考证的考生,“及时返回去拿到证再接着送,一次都没耽误过考生考试。”
  夫妻俩爱心送考多年,当碰到考生特意买瓶水感谢时,两人均婉言谢绝,“但我们心里感动着呢。”鲍奎告诉记者,除了感谢,有的考生考上大学后还特意向他报喜,双方仿佛是朋友般。在这份无私的付出中,不仅爱意流淌,也成为双向奔赴的爱意传递。
  鲍奎介绍,加入当地红雨伞志愿者协会后,现在爱心送考的规模不仅扩大了,接送也有了统一的组织和调度,可以服务的考生群体更广了。
  免费教吹葫芦丝
  鲍奎和妻子张芍,曾在当地老年大学学吹葫芦丝。两人不仅跟着老师学,还主动自学深造,并学有所成。鲍奎为安徽省葫芦丝巴乌陶笛专业委员会理事,红雨伞志愿者协会艺术团团长,张芍是安徽省葫芦丝巴乌陶笛专业委员会会员。
  鲍奎曾在当地老年大学担任了一年的葫芦丝老师。2018年,夫妻俩开始免费教学葫芦丝,并坚持到现在。“每周末在社区活动室,3个课时的公益课。”鲍奎介绍,参加的学员从六七岁儿童到七旬老人,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夫妻俩发挥所长,也经常参加到敬老爱老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去之前我们都要排练,准备服装和音响等设备。”在夫妻俩的带动下,有不少葫芦丝爱好者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吹奏的一般是红歌,比如《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老人爱听,也听得懂。”
  “看到老人们的开心笑容,我就开心,有成就感。”鲍奎表示这也算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他们的今天,也是我们的明天,我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开心。”张芍感慨,在敬老院慰问演出,她特别地投入,同样特别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