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安农大教授马庆:候鸟般的玉米育种人
  “这两天给学生上课,过几天我要去海南基地,开始新一轮的育种材料创制和杂交组合选配工作。时间不等人。”10月28日,当记者联系上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庆时,电话那头传来他急促的话语。
  今年47岁的马庆,两鬓斑白,面庞黝黑,教学之余常年穿梭于田间地头,奔忙于宿州、海南等各育种基地,一头扎进玉米地忙得不亦乐乎。工作10多年来,其一直潜心探索玉米育种工作。
  “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热资源充沛,但是玉米苗期涝渍、花期高温干旱、后期阴雨寡照、锈病等生物及非生物逆境灾害高发频发,玉米产量颇受影响。”马庆说。为此,他带领团队,将选育抗逆丰产优质品种和研发抗逆生产技术作为主攻目标,锚定矮化密植、耐高温热害、抗南方锈病三个主要方向,坚持不懈,持续攻关,力求摆脱玉米种植的困境。
  据介绍,玉米育种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农业科研工作,选育一个品种通常需要8年至10年时间,仅自交系选育就需要6代至8代。为了选育优良自交系,同时加速育种进程,马庆坚持南繁育种15年,每年安徽1代,海南1代,夏秋季在安徽,冬春季在海南。他就像一只候鸟,为了育种来回奔波。“工作15年来,有12个春节在海南的玉米基地度过。”马庆对家人很是愧疚,“但地里的玉米催着你,没办法。”
  多年来,马庆带领团队先后选育出CM1、CM2两个骨干自交系以及安农591、安农876、安农218、安农573、安农628等多个抗逆性突出、丰产稳产的国审省审玉米新品种。其中,安农591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突破200万亩。
  潜心科研的同时,10多年来,马庆几乎跑遍了我省淮河以北玉米主产区的每一个乡镇,与当地农技部门合作,开展新品种与新技术试验示范,并通过多种形式,将农业技术带进田间地头,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马庆在学生评教中连续多年获评“优秀”等次。他还积极指导青年教师成功申报了多项国家基金项目和省级科研项目,累计培养玉米育种人才20多名。据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