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做手工编织的张洪梅。
一个深色塑料盆中,“绽放”出多束牡丹花,红色、粉色、黄色……花瓣细腻精致,仿佛带着生命的律动。毛线的质感为花儿增添了独特的温柔韵味,就像把春天永恒锁在了这里。这精巧技艺的施展者是位患癌多年的女子。“我亲手织出的小东西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证明我还是有价值的人。”11月4日中午,47岁的张洪梅对记者说。
治病期间学习编织 张洪梅是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村民。2004年,她带着儿子去了上海,和丈夫跑汽车货物运输,2013年进入一家公司从事食品的辅助包装分拣工作。钱虽挣得不多,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3月,张洪梅突然感到腹部疼痛难忍,被工友送至医院,后被确诊为卵巢癌晚期。此后,她积极配合治疗,病情开始基本稳定。
然而,2024年3月,在一次例行的血液检查中,她又被查出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
遭遇两次重疾,张洪梅上周回到老家蒙城接受保守治疗。
记者了解到,性格文静的张洪梅自小就心灵手巧,别人一个星期才能织出来的毛衣,她两天就可以完成。在上海治病休养期间,为了让上大学的儿子安心读书,也为了安慰所有关心她的家人与朋友,她展示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乐观与坚强,跟着手机学习毛线编织技术,用七彩毛钱编织手工艺品,编织着希望与梦想。
受到肯定感到快乐
张洪梅手工制作的毛线编织品种类繁多,发卡、盆栽、挂件、插花,应有尽有。
谈及自己的作品,身体极度虚弱的她似乎突然来了精神,用她的话来说,有时是为了打发时间,有时是为了忘却痛苦。
“在上海,身体状况好些时,我就会推着小推车到附近,展示我的作品,有拍照的,有夸我手巧的,也有想来购买的,其实我更多的作品都赠给了亲人与朋友,总想留给他们一点念想。”张洪梅说,有一次她的工艺品卖了200多元钱,回家后奖励给儿子100元,儿子说妈妈又能挣钱了,“那时我真的很快乐,因为我感觉自己不像是一个病人了。”
在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记者看到,张洪梅家的院落干干净净,一楼沙发旁边的小桌子上摆放着她的大件作品,另一边的黑色雨伞上别着她多个小件作品。
每次化疗后都织一个作品 近三年来,张洪梅一共编织出大大小小的手工艺品1000多件。每次化疗后,她都会给自己编织一个作品留念。
在自己的作品中,她最满意的就是一盆多色牡丹花,这是她在一次化疗后给自己编织的,牡丹花特别大气,特别漂亮,每天看着,她心情也会好很多。“我得了两个绝症,想想是很痛苦,但我不绝望,也不再像刚开始那段时间感觉自己是最可怜的,因为这些物件证明我还不是一个废人。这都是我一针一线打出来的,社会也能认可我的作品,这不就是我生活的价值吗?”
张洪梅的丈夫李恩海是个老实巴交的淮北汉子。面对记者,不善言辞的他只是不停说,芳子(张洪梅小名)摊上这个病,就想着能让她早点好、快点好。
张洪梅的儿子李诺如今已是安徽医科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一年级研究生。李诺表示,他的妈妈平凡又伟大,在上海工作时,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工,妈妈还利用业余时间,在租赁房子的阳台上开辟了小花园和小菜园,让家里生机盎然。生病后,她更加热爱生活,编制的手工艺品拿到公园街头广场,非常受欢迎。
李诺说,他现在的想法就是学医后,能够用自己的能力为妈妈治病。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李勇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