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黄镇在长征路上的文艺往事
□孙戎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90年前,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了伟大的长征。长征路上,黄镇(安徽枞阳人)主要从事文艺美术宣传工作,他精心创作了一大批戏剧、歌曲和漫画作品,这不仅鼓舞了红军将士的革命斗志,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红色艺术品。
  戏剧
  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在云南、贵州一带甩开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经过急行军,开始抢渡金沙江。刚刚调回红五军团政治部的黄镇是最后一批过的江。在通往四川会理的路上,黄镇遇到了殿后的红五军团剧社主任潘望峰、政治部宣传干事黄士彦等人,他们是老战友,大家边走边谈。发现一路上散落了不少破草鞋,黄士彦随口说了一句:“你看敌人尾追我们,什么也捞不到,仅能捡几双破草鞋。”这句话顿时引起黄镇的思考,便说道:“那我们来编一出《破草鞋》的戏吧!”
  于是,黄镇认真构思了剧中的人物、场景和台词。红军在会理休息了三天。黄镇抓紧时间写出了剧本,并由他导演,赶排此独幕话剧。1935年6月,红军进入大雪山地区,先头部队翻过了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在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了。此时,黄镇接到指示,要他为会师庆祝大会做准备。黄镇乘机向中央纵队政治部汇报了编排《破草鞋》的情况。政治部认为该节目甚好,可作为主剧在庆祝会上演出。黄镇立即拍电报通知红五军团猛进剧社几个排演过《破草鞋》的宣传队员赶到懋功,做好为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庆祝大会表演节目的准备。
  1935年6月16日,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领下到达懋功地区,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21日晚上,两军举行会师庆祝大会。独幕话剧《破草鞋》作为庆祝大会上的主剧第一次正式演出。
  幕启时,嘴里还哼着曲子的宋美龄(留着长发的小刘饰)正在弹钢琴,蒋介石(孔繁斌饰)大骂贵州军阀王家烈无能,要调嫡系部队来,于是让参谋长(潘望峰饰)叫来薛岳(张青云饰)、吴奇伟(黄士彦饰),命令他们率部队追赶红军。一会儿,听到远方的枪炮声时大时小,时起时落。几次电话铃响,薛岳、吴奇伟向蒋介石报告军情:进展顺利。蒋介石大喜,命参谋长下达命令:“限期薛岳、吴奇伟在云、贵一带全歼红军。”接着而来的战报却是:红军进行迂回运动战,四渡赤水河,闯过娄山关,巧渡金沙江。最后,薛岳、吴奇伟各提几双破草鞋回来了:“报告委员长,红军诡计多端,时出时没,我们什么也没捞到,只捡了几双破草鞋。”……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以及两大主力红军官兵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节目。刚刚爬过雪山的红军指战员们看到描写自己战斗生活的节目,加上两大红军会师,大家特别高兴。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增强了对长征必胜的信心。
  独幕讽刺话剧《破草鞋》剧本在军团机关报上刊登后,各部队宣传队纷纷排演,成为长征中最受欢迎的一出保留剧目,被人们誉为“长征名剧”。
  歌曲
  长征途中,黄镇不仅编导了独幕话剧和活报剧,还创作了不少革命歌曲。
  1935年8月,红军长征到达松潘地区的毛尔盖时,因遭到敌人骑兵的袭击,损失较大,上级要求总结与敌骑兵作战的经验教训。为此,黄镇和陆定一及时合编了《打骑兵歌》。这首《打骑兵歌》曾在红军中广为传唱,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1935年10月,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会合。当时,军中传唱着《中央红军十二月长征歌》。这首歌是陆定一和贾拓夫共同创作的,曲调采用民间歌曲常用的上下句对应体,每四拍一个乐句,流畅易上口,大家都爱唱。于是,红二十五军的一些同志提出请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黄镇也给红二十五军写一首长征歌。黄镇欣然接受了这个请求,他详细研究了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开始的长征经历,很快写出了《红二十五军长征斗争歌》,这首歌按月份叙述了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9月到1935年11月的事迹,很快就在部队中广泛传唱开来。
  1936年1月19日,中央军委下达东进抗日的命令,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决定实施东征战役。2月20日夜,红军开始渡黄河,拉开了东征战役的序幕。渡河后,黄镇负责带领宣传队打前站,一路做宣传和民运工作。为庆祝东征胜利,黄镇与陆定一很快编了一首歌曲,使用了陕北民歌调,配上新词:
  密云遮星光,
  万山乱纵横,
  黄河上渡过了民族英雄们,
  摩拳擦掌杀气高,
  我们的铁红军。
  猛虎扑羊群,
  冲锋向前进
  ……
  黄镇创作的这些朗朗上口的革命歌曲,是英勇红军将士的真实写照,成为我军宣传工作的珍贵文化遗产。
   漫画
  在长征途中,黄镇除参加战斗,做战场宣传鼓动工作外,还常常画宣传画、漫画,走到哪里画到哪里。黄镇先后画了四五百张画,但由于行军打仗、风餐露宿,仅有24幅幸存了下来。这是红军长征时期唯一保存下来的形象史料和艺术珍品。
  现在留存下来的这24幅画的内容,一部分是长征沿途的风俗民情,反映长征途经地区各族人民的勤劳质朴,以及他们对红军的支援,有《贵州苗家女》《红军彝族游击队》《在藏族的村寨里》等8幅;一部分是红军行军作战的实况,是红军长征全过程的缩影,有《夜行军中的老英雄》《遵义大捷》等16幅。这些都是笔法简练又栩栩如生的速写画。
  1938年,这些反映红军长征战斗生活的绘画的照相稿,几经辗转,从遥远的陕西带到沦陷了的上海,落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运动的中共党员、作家阿英(钱杏邨)手中。那时,阿英正坚守在上海主持风雨书屋,编印宣传抗战的《文献》月刊。阿英认为这些照片非常珍贵,考虑到这些画的历史价值和宣传长征的意义,便和几位同志商量,要不惜一切代价尽快出版。同年10月,画集以《西行漫画》为书名,在上海出版。初版精印2000册,很快销售一空,绝大部分流传在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和新四军活动的地区。阿英不知漫画的作者叫黄镇,只听说这些画是经萧华从山东根据地转到上海的,而萧华本人又参加了长征,所以画集初版时署名作者是“萧华”。此后不久,风雨书屋被日本人查抄,这本画册就没有机会再版了。
  195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同志在北京厂甸一个小书摊上偶然发现了这本画集,后来又在北京图书馆查到同样的一本。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邵宇非常重视这些红军长征唯一留下的素描和速写,认为这是重要的历史见证,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材料,为弄清作者是谁,先后走访了阿英和萧华,都没有搞清楚。阿英建议重新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接受了这个建议,在同年12月,借用阿英珍藏的底本,重印了3000册,并请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萧华写了序。因不知出自谁手,这一次出版没有署作者的名字。
  阿英在上海出版《西行漫画》后,一直在找寻画的原作者。新中国成立后,阿英多次同好友李克农谈起此事,请他留心打听。李克农也曾向黄镇提起过他在长征中画的那些画。但直到1961年,黄镇回国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后,这个谜底才终于揭开。那时钓鱼台国宾馆请了一些画家为钓鱼台绘画,黄镇在代表外交部宴请致谢时,邵宇和黄胄向他说起这本画集的事,并说第一幅就是林伯渠提着马灯拿着手杖在夜行军。黄镇说他画过这样的画。后来邵宇拿着原印本专门去问黄镇,证实了它的作者的确是黄镇。黄镇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当我翻开《长征画集》的第一页,画上的形象使我激动不已……往事历历在目。这幅画唤起了我的记忆,一页页翻下去,好像又走上了艰苦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行程。”
  196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5周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再次精印这本画集。正式定名《长征画集》,第一次署上了原作者黄镇同志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