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安徽耕地施行“长牙齿”式保护措施
面积连续3年净增;“以用定治”模式全国推广

  庐江县同大镇万亩优质水稻收割现场。李红兵/摄 

  11月7日上午,安徽省政府“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助力安徽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举行。会上,介绍了安徽省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走改革路、打创新牌,扎实推动自然资源领域各项改革落地见效。
   耕地面积连续3年净增加
  近年来,安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安徽省土地监督检查条例》《安徽省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措施》,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方案,采取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截至2023年底,全省耕地总面积达8345.18万亩,实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176万亩,耕地面积连续3年净增加,连续24年实现占补平衡,全省耕地总面积从全国第9位提升到第8位,在2023年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首考”中获“优秀”等次。
  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累计拨付补偿激励资金4.09亿元。推动行刑衔接、纪法衔接,坚决整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除合肥市外的15个设区市及其所辖54个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
  近年来,安徽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需求,谋划构建了“一圈二屏三带五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获批全国首个省级改革试点
  安徽获批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省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在制度、机制、管理、科技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果。
  省级出台政策40项,形成“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激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十四五”以来,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3.77%,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率、工业固投强度、工业亩均税收分别提升9.0%、9.5%、11.1%。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中型生产规模矿山比例已提升至58%,14项技术入选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全国目录。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
  近年来,安徽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96万平方公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加强对违法违规侵占行为执法,牢牢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统一确权登记,1103个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项目完成主体工作,巢湖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公告登簿,实现零的突破。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完成清查试点,摸清资产家底。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完成投资约151.26亿元,其中,十八联圩湿地三期修复工程入围“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和“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遴选实施省级山水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约13.09亿元。
  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十四五”以来,治理废弃矿山849个、面积10.41万亩。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探索形成“以用定治”市场化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被自然资源部向全国推广。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于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