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腌菜是家庭必需,一份好咸菜,下饭、开胃。
以前,每到秋天,在农忙之余,主妇们无一例外会腌上几坛小菜。记得母亲在世时,明媚秋天,家中庭院的石榴树、柿子树挂满大大小小的果实;田野里,一片金黄,水稻收获后,颗粒归仓,家人用蛇皮口袋装上稻谷,堆放于家中;菜园里硕果累累,有青的、红的辣椒,有青皮、紫皮的扁豆,韭菜、豆角等暂时吃不完的,成为做小菜的原料。秋茄子只能配点辣椒、蒜片炒着吃,还有些涩涩苦味,加些猪油渣炒,味道就会可口,但是不适合腌小菜。
早晨,母亲会轻轻叫醒我,要我在旁边帮忙。我把准备好的青辣椒、红辣椒、韭菜、扁豆等洗干净,控控水,把辣椒、扁豆切成小块或块或者丝状,把韭菜切成两厘米左右的小段,放在一个洗干净的大铝盆中,再切适量的蒜、姜,加入大盐粒搅拌均匀。至傍晚时分,盐已入味,用盛稀饭的铁勺装入菜缸、坛罐,一周左右就可以开坛食用;有条件的话,淋点香油,撒点芝麻,既能增加口感,又具备了营养价值。
走在环境整洁、秋光温情的小区,老奶奶、小媳妇们三五成群,趁着晴好天气,在广场上见缝插针,晒了很多的红辣椒、茶豆、豆角等等,时常翻翻看看,互相交流腌小菜的经验。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好似万花筒,以腌菜为名,顺便聊些家长里短,生活的高兴事、烦心事就是这样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