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刘志盈:遇险情不顾个人安危

  刘志盈驾驶飞机。

  飞越高山,跨越大海,要问飞行员爱什么?有32年飞行生涯、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的刘志盈告诉记者:“我爱祖国的蓝天!”
   曾多次遇到险情
  72岁的刘志盈说,作为一名曾经的空军飞行员,他关注了近日的航展,“新机型从速度、技术和操纵感都有了飞跃,我也很自豪。”
  1968年,刘志盈从阜阳应征入伍,成为一名陆军战士,后来被选上当了飞行员。32年飞行生涯中,刘志盈创下空军地靶比赛20发全部命中50环的纪录,先后飞过四种机型,累计安全飞行4500小时,指挥80多个场次。角色也完成了多次转换:从飞行员、大队领导到飞行教员。
  刘志盈告诉记者,每一个飞行员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空中险情,“我曾先后8次遇到。”
  “我和另一名飞行员从桂林接大修出厂的歼教五飞机,经长沙机场飞往蚌埠。当天为复杂气象飞行。”刘志盈回忆,当上升到7300米高度时,发动机转速突然下降,他立即加油门检查,发现转速反而继续下降,“发动机没声音了,飞机速度迅速降低。我推杆下滑保持速度,检查发动机仪表,判断已停车。”
  他想尽办法争取开车成功。“第二次成功了,但没想到,按照程序关掉空中点火电门,加油门转速上升到8500转/分时,发动机又停车了。”
  飞机高度继续下降,险情也愈发严重。他冷静思考着,对座舱油门系统进行了检查,终于找到原因。飞机安全降落在长沙机场。
  冷静处置成功迫降
  在一次初教六飞机转场时,刘志盈与战友同样遇到发动机空中停车。他检查仪表发现,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加收油门,油门已不起任何作用,尝试进行空中开车未成功。
  “此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弃机跳伞,另一种是实施迫降,我选择后者。”他说,实施迫降有可能保全飞机,也有可能是机毁人亡,但最起码,飞机在坠毁前,有人在操纵它,可以让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做出决定后,选择迫降场地也是考验。“向下看,刚下过雪的地面白茫茫,当飞机降至离地面不足200米时,我才发现迫降场地内有高压线。”他回忆,实施迫降若避开高压线,会撞上附近的村舍,不避开高压线,是机毁人亡,必须重新选择。
  飞行高度仅有70米,他注意到,村庄附近有一块麦田。向长机汇报并获得同意后,他操纵飞机,向麦田落下去。“真是惊心动魄的几十秒,一阵泥浆飞溅之后,剧烈晃动的飞机成功迫降,人机完好无损。”
  将继续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事后,有人问刘志盈,当时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勇气?做出那样的选择一旦危及生命,不后悔吗?
  “谁没有父母家人,谁不珍重生命?”他说,军人的使命、肩负的责任,让他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换成任何一名飞行员,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置个人安危于度外,都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多年前,刘志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热爱的军营。“我将继续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更好地发挥余热,展示一名‘老兵’的新形象。”“如果人生有第二次选择,我还要选择飞行这个职业,我爱祖国的蓝天!”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