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我来到山村小学,走上了三尺讲台。一次和一位老师聊天,得知我也可以参加自考,考完十一科,可以拿大专文凭,我跃跃欲试。那时一年考两次,每次可以报考四科,考虑到教学忙碌,我当时就报考了《中国革命史》。
考试时,我背熟的地方都没考,压根没注意的点却考了,可想而知,我考得一塌糊涂,自考的事就放下来了。后来恋爱、结婚、生女,日子过得充实丰盈,自考的事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时间的小白驹跑得飞快,倏忽而逝。有段时间,我沉湎于“八十分”的游戏中,看书也越来越漫不经心。浑浑噩噩过了一段时间,我有了深深的悔意。怎么才能静心看书学习呢?于是,我报考了自己喜欢的“汉语言”专科。
那时一年已经有四次自考的机会,我计划用三年时间考过十三科,这样应该压力不会太大,我还能有时间看看闲书,写写小文。真的捧起自考课本,我才感受到学习的艰辛。我教学兢兢业业,许多时间都花在教学上,还要做家务,辅导女儿功课,感觉时间不够用。山泉叮咚的夜晚,安顿好一切,我才有时间坐在灯下认真研读教材,梳理要点。第一科报的是《写作》,我想如果自己擅长的科目不过,那就彻底放弃罢了。考试时拿到试卷,我做得比较顺当,但考完后还是忐忑不安,查分那天,我既想早点知道分数,又担心没过,在我纠结时,老公打电话查了分数——七十分,还行。
在考《文学概论》的那段时间,一有空暇,我就伏案苦读,在“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文学的源流”里游弋,按部就班地阅读教材,有条不紊地圈出重点,笔记本上洒满了辛勤的汗水。我用心背诵名词解释,然而这本书里有几百个名词,什么“虚静”“符号矩阵”“作品的召唤结构”……搞得我昏头转向,自己做模拟题时经常张冠李戴,有时索性牛头按上马尾。我精心研读,考试顺利通过。在学习《普通逻辑》时,我记住那些推理公式,了解不同的推理方法,掌握思维的逻辑规律,看书上的推理好像能理解,可是做模拟题时,那些复杂的推理让我蒙圈。快考试时,我突然有了灵感,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这样对推理过程有了感觉,考试时我沉着冷静,有惊无险地过了。一科一科过,我信心十足,可是《古代汉语》成了绊脚石。
上下两册《古代汉语》,书上密密麻麻写的都是繁体字,身边也没有可以请教的人,遇到问题只能借助有限的资料加上自己揣摩分析。有时为了认识一个陌生的繁体字,我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敲,耐心地攻克“堡垒”,我读书上的范文,逐字逐句了解这些文言文,夜以继日地苦读默背。考试前的日子,我连做梦都沉浸在“之乎者也”中,拿到考卷一看,我傻眼了,试卷上的阅读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晦涩难懂的古文,我毫无悬念地败北。其后我一有时间就读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不断进行总结,做模拟题,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终于通过了《古代汉语》的考试。
三年时间,我用十三科的考试合格证换来一纸文凭。回首往事,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忘不了当初每次考试前的焦虑,考试后的担忧,查到分数后的欣喜。这文凭真的不算什么,也没能改变我的现状,但我从不后悔,因为我从那些功课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拓展了视野。自考考验了我的意志和耐力,三年循序渐进的学习,三年的黄卷青灯,我获益匪浅,也明白了凡事都要坚定目标,永不言弃,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