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际,初研国画,师傅告诉我要懂得“知白守黑”,细细揣摩,心中颇多感悟。
以往欣赏历代名家画作,总是禁不住去赞叹墨色泼洒的雄浑古朴,或沉浸在线条勾勒的生动有趣,心思全在笔墨本身,就画言画,汲汲而不知其他。如今想来,自己倒有点舍本逐末、浮于表面了。
清代钱塘大家戴熙显然早已超乎此种境界,他在《习苦斋题画》中论曰:“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中国画真正的精妙恰在不着墨处,于虚空中所蕴涵的那种空灵、洒脱,以及由此带给观者的无尽想象空间。
一张素宣,不着点墨时,看似空洞无物,实可包罗万象,容纳大千;但凡分毫下笔,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象,山即是山,水即是水。而高明的画师往往深谙知白守黑之道,懂得以黑见白。心拥山水,笔下留白,要的就是一个于有限处见无限,满盘皆活,意趣顿生。
观其画者,既见山水,亦见山水之外的云霞、岚光、风雪,见包蕴于其中的所思、所爱、所悟,乃至见古今、见天地、见众生。若着墨太满,见山水只是山水,不留心性发挥的余地,则韵味全无。
我把自己的感悟说给师傅听,他抿了一口茶,笑眯眯地看着我,并不说话。
人生如画,画即人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朴素哲学,值得用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