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班课堂
历史班课堂
广开课程,拓展老年教育课程的“宽度”,不断更新课程,增加老年教育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六安老年大学的历史课、庐剧课、电脑与智能手机课、音乐课“接地气”,更“冒热气”,为老年学员学有所乐,老有所为打造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接地气”的历史课受欢迎 2013年,王俊开始在六安市老年大学代课,先后讲授《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毛泽东诗词鉴赏》等课程。因教学效果突出,他获评2018年度安徽省老年大学系统优秀教师。
王俊为史学硕士,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六安市新四军历史和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当学生从大学生变成老年人,学员年纪最大的97岁,年纪最小的40多岁,年龄跨度大,文化程度不同,课程怎么上?她将历史知识、社会热点、人生感悟结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介绍人物时,着重讲解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变迁,梁启超和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从陈嘉庚到新四军中的华侨兵,金寨开国将军与大别山精神……王俊的教学内容突出皖西地方史和大别山革命史。“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很灵活。”
王俊告诉记者,教学内容根据学员的兴趣和需求设计,课堂上加强互动,也在尝试实践教学的方式。
“王老师讲的历史课生动、有趣,很接地气,我们越听越爱听,不愿落下每一节课。”王俊老师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学员“粉丝”。而王老师也为学员点赞,“学员兴趣高,素质高,笔记做的是真好。”
传承非遗的庐剧课展风采 庐剧是安徽省的五大剧种之一,也是六安的地方戏曲。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庐剧,六安老年大学聘请国家一级演员、省级庐剧传承人冯晓薇进行授课。
“目前我在新校区代课,班里有六十多名学员。”冯晓薇介绍,年龄最大的80岁左右,最小的有50多岁,大家不仅喜欢庐剧,也都有一定的基础。
“但大家作为爱好者,大多是跟着感觉唱,可能唱的不是特别准确。”她发现问题后,从气息训练开始,再传授发声方法,比如真假声结合和假声发音等技巧,
她为学员们教授了皖西庐剧脍炙人口的唱腔,比如《绣罗衫》《今日高唱凯歌归》《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庐剧的主腔以及花腔小调音乐。
“经过学习,不少学员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她告诉记者,庐剧的音域跨度很大,对嗓音要求高,但学员的水平提高很快,已有学员能达到票友上台的水平。
“要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一个与庐剧爱好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她说,自庐剧班开设,已吸引一大批学员报名学习。学员不仅能唱庐剧,也对庐剧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庐剧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提高了艺术鉴赏力。
他对学员的表现也特别自豪。“在学校的汇报演出中,大家将学过的唱段来了一场‘串烧’,效果很不错,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紧跟潮流的手机课收获大
胡晴目前从事电脑与智能手机专业教学。一周十节课,他在学校的“出勤率”很高,也是该校特聘教师,已从教15年。
从电脑到智能手机普及,胡晴的课程内容在不断更新。“一开始是电脑教学,比如让学员学会用QQ,会下载图片、视频等网络资源,能完成电脑的常规维护和装常用的软件。”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课程内容重点转向智能手机的使用,“熟悉微信、支付软件和导航软件的使用。”胡晴介绍,课程细分为不同的专业,有基础班、手机摄像和制作班和抖音短视频制作班,今年秋季学期新开了手机AI创作班。
“课程的更新,缘于学员群体的变化。”胡晴感慨道,15年前,学员没有任何电脑基础,要从键盘和鼠标使用教起,现在的学员普遍具备一定的操作基础,智能手机是首选。
“学员的需求和目的也发生了改变。”胡晴告诉记者,第一批学员希望会打字、会装软件和简单维护电脑,现在的学员,从最初会聊微信的需求,已变为强调要有个人的作品,“比如将平时旅游的照片整合在一起,形成作品。”
怎样让学员既能学到技能,又能乐在其中?胡晴直言,经过摸索,他总结出“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每节课设置一个实例,分步骤教学,当堂一步步演示,再带着学员当堂操作,现场解决问题。“下一节课先复习课程,再设置新的任务。”同时,由学校教务处牵头,汇集学校专业教师智慧和经验的教材也装订成册,方便学员课下操作与复习。
胡晴认为,课程建设与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支持密不可分。“一开始学员担心上课会使用很多流量,学校及时为大家解决,现在新校区已实现了校园WiFi全覆盖。”
“以前我从事电脑职业教学,现在做老年大学的老师,其实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很高。”他说,这么多年,对学校和学员都有感情,“所以(在学校)扎根了。”
老教师的唱歌课一座难求 沈彭,退休后即在六安老年大学上岗,已经有27年。她先后荣获六安老年大学“园丁奖”,省、市老年大学系统“优秀教师”等奖项。在六安老年大学建校30周年表彰大会上,她被授予“六安老年大学荣誉教师”称号。
沈彭的音乐课,深受广大学员的喜爱,一座难求。在教学中,她边弹边唱,带着学员唱响《歌唱祖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红色经典,也会教授《万疆》《游牧时光》等流行歌曲。
沈彭根据学员的兴趣和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将专业的声乐知识和歌唱技法,转化为通俗易懂、诙谐风趣的语言,便于理解和掌握。
“学员们来自四面八方和不同岗位,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她说,在教学中,看到了学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梦想的追求,而能获得学员的尊重与信任,深感欣慰,更坚定了为老年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琳(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