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05日
安庆一退捕渔民化身“豚爸”
靠一根竹竿喊江豚“吃饭”

  张礼元在工作中。

  从小跟随父亲以捕鱼为生的张礼元,毅然放弃40多年的捕鱼生计,用另一种方式与长江相处——成为江豚保护区工作人员,巡江护河,化身“豚爸”给江豚喂食,帮助“水中大熊猫”不断繁衍壮大,目前保护区内的江豚由开始的15头增加到25头。
  12月2日,安徽文明网发布消息,对张礼元等作为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安徽省候选人事迹予以公示。
  捕鱼人变“守护者”
  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河港社区居民张礼元,现是安庆市大观区西江江豚保护基地的一位巡护员兼饲养员,主要工作是看护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
  每天绕3.5公里长的西江巡护四次,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多年的坚守,张礼元熟知江豚的习性,靠一根竹竿就能召唤“豚宝”进食,他因此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豚爸”。在张礼元和队友们的共同努力下,长江江豚在西江江豚保护基地里繁衍生息,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江猪”戏水,上演“亲子欢乐秀”。
  “这头是母的,生过小江豚,那头老得没牙了,已经没有自己捕食的能力了……”张礼元对西江江豚数量和活动规律、栖息地的环境变化、饵料鱼类变化等十分熟悉,甚至可以通过观察江豚的呼吸、捕食、育幼等行为来判断其活动状态是否有问题。
  谁能看出,眼前这位不顾安危的护豚人,竟是一位有着40多年“渔龄”的捕鱼人。
  1978年,17岁的张礼元就跟着父亲开始以捕鱼为生,长江流域丰富的鱼类资源让他一家过上幸福的生活,一年捕鱼收入10余万元,抚养两个孩子长大,并相继成家立业。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张礼元也产生了忧虑,渔民的增多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长江流域鱼类资源日益减少。“上岸前几年,我们已经很难捕到十余斤的大鱼了。”
  “为了子孙后代,我支持长江流域生态保护。”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发布《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要求2019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退捕,实行全面禁捕。2019年6月,张礼元放弃了40多年的捕鱼生计,申请加入安庆西江江豚迁地保护中心。当年9月,他通过了农业部门组织的考核,成为保护中心的一名“江豚守护者”。别人在朋友圈晒猫晒狗,他晒江豚,手机相册一打开,都是江豚。
  全年无休守护江豚
  张礼元大多数时间都在船上,一天待在水面上的时间有时高达20个小时,巡护禁渔水域,观测记录江豚活动情况,巡查非法捕捞、违规垂钓……是张礼元和队友们每天工作的职责。
  夏日高温,水面湿度大,踏浪逐风,白天巡江,夜间监控巡堤,每次巡护,一出门就是三四个小时,衬衫湿了再干、干了再湿。到了冬天,寒风刺骨,也让张礼元和队友吃了不少苦头。为抵御寒风,要穿两件棉袄,3.5公里的江堤走完一圈要一个多小时,一趟下来再冷的天也是一身汗。作为曾经的渔民,他对工作格外认真,“每天都要检查一遍,防止有人摸黑进来捕鱼,看看有没有鱼网和鱼钩留在江面和浅滩,不然我睡觉都不踏实。”
  巡护是一份要“脚踏实地”的细致工作,仅2024年4-6月,张礼元通过行船和徒步等方式,覆盖了广泛的巡护区域,共计巡护720人次,累计巡护里程达1260公里,确保了对西江区域的全面监测和保护。
  除了巡护,喂食也是张礼元的主要工作,喂食一般一天早中晚三次。称重过磅,撒盐消毒,洗完再在鱼嘴里塞点维生素。一早运来的新鲜鱼食,张礼元还要翻几遍。“你看,有刺吧,江豚要吃了就会卡着喉咙,抓的时候就要把它清理掉。”张礼元说道。希望看到更多江豚繁衍
  为提高公众对江豚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张礼元和巡护队在工作之余,主动参与社区和村庄的宣传活动,在海口镇周边村落、菜市场、早餐店、广场等地,发放江豚保护宣传单,张贴海报,向村民们讲解相关政策及江豚保护的意义。
  到学校去宣讲保护江豚,也在张礼元的计划之中,“守护江豚的工作很枯燥,但这些年来,我与江豚也建立了深厚友谊,会继续坚守好这个岗位。”张礼元说,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小朋友以后也能把环保放在心上,江豚才能在人们的保护中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通过这一窗口,巡护队将江豚生态保护的理念和知识广泛传播,提升了公众对江豚保护工作的关注。张礼元也获得了“安庆好人”等称号。
  张礼元有一个愿望,他希望号召更多的社会力量,成为江豚保护志愿者,宣传长江大保护,有朝一日,江豚可以在长江中自在繁衍,与人类和谐相处,人们在湖边闲庭信步时抬眼就能看到“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的美景,让它们也能留在孩子们的未来里,而这正是安庆市大观区很多江豚巡护员们儿时记忆中的场景。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六乔通讯员齐康胡求唐国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