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冷菊蕊初绣,霜清螃蟹螯肥。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嗜蟹人毕卓开启了“持蟹饮酒”的时代风尚,留下“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的佳话。螃蟹作为天下至鲜,早已走上时人的餐桌,蒸、炸、面拖、酒醉,古人对螃蟹是又爱吃,又会吃。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东晋故地当涂,从蟹农手里接过当日捕捞的鲜活螃蟹的老饕们,已温好了一壶黄酒,静候片刻,享用这份黄肥膏满的时令鲜味。
眼下,虽然螃蟹的捕捞和供应已进入尾声,但市场上依然能见到不少品质上乘的螃蟹。这些螃蟹经过秋季的成熟和积累,肉质更加饱满,蟹黄蟹膏也更为丰富。此时品尝螃蟹,不仅能享受到其鲜美的口感,还能感受到其带来的滋补效果。
“中华三只蟹”,江南一味鲜
当涂县地处长江下游的江南水网地带,水体类型多样,拥有江、湖、河、塘等水面30多万亩,为螃蟹养殖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据《当涂县志》记载,当涂境内水产螃蟹,有湖蟹、江蟹、河蟹之异,金爪红毛,尤为肥美。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食其味,御封当涂螃蟹为“蟹之王”。当涂螃蟹与阳澄湖蟹、白洋淀蟹并称“中华三只蟹”。早在2009年,当涂县就被中国渔业协会评定为“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
螃蟹爬上中国人的餐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世人皆知阳澄湖大闸蟹之美,却鲜有人知晓当涂螃蟹这股“老牌蟹势力”的影响。诗仙李白七次到访当涂,对这里的螃蟹赞不绝口,留下“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的诗句。
在冬季,当涂的蟹农们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螃蟹的生长环境稳定,包括加强水体管理、调整饲料配方等,以确保螃蟹在寒冷季节依然能够茁壮成长。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螃蟹的存活率,还使得冬季的当涂螃蟹在口感和品质上依然保持着高水准。
当涂螃蟹美食做法独具匠心。除了常规的清蒸河蟹、醉蟹外,当涂当地还有打蟹糊、“虾兵蟹将”杂鱼锅、“蟹连鱼肚”“芙蓉套蟹”等特色“蟹”菜肴。享受完蟹味菜品,还有蟹黄包子、蟹黄饺子,为“蟹王宴”增添了十足的分量。
好水出好蟹,优源育优品
当涂人凭借代代相传的手艺和勤劳的品格,将域内沃土圩田打造成了蟹香四溢的幸福家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涂县就凭借河蟹人工放养技术迅速扩大了养殖规模。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水体质量恶化和螃蟹产量下滑的问题逐渐显现。面对困境,当涂县政府和蟹农们决定走生态养殖之路。
通过与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当涂县成功试验并推广了以“种草、投螺、稀放、配养”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还提高了螃蟹的品质和产量。水草种植和螺蛳投放的科学管理,为螃蟹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绝佳的栖息环境,使得当涂螃蟹在口感和品质上更上一层楼。因此,“当涂模式”在全国内陆地区推广。这也造就了当涂螃蟹个头大、活力强的鲜明特色。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养殖模式创新,当涂县还积极引入物联网、无人机等现代技术,实现了养殖环境的精准调控和对病害的智能监测。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螃蟹的亩均产量和养殖效益,还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为了螃蟹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当涂县还积极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通过集成应用生物净化、物理过滤等技术手段,有效去除了养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实现了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口碑相传远,蟹名响当当
当涂县河蟹养殖面积达26万亩,年产量突破1.7万吨,产值超17亿元。全县约有2万农户从事水产业,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20%,全县农民年人均渔业经营性收入约1.1万元,占农民收入的30%。
近年来,当涂也在坚持不懈写好“蟹文章”,蟹肥菊黄之时,蟹王蟹后评比、捆蟹比赛、螃蟹掂重量技能赛等趣味比赛以及螃蟹美食展示和品尝活动,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塑造品牌方面,当涂县将螃蟹产业与当地的诗歌文化、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螃蟹品牌。例如,推出“当涂螃蟹”全新的品牌标志和包装,设计“吟李白诗、品当涂蟹”的广告语,将文化与产业经济相融合,增强了品牌的地方特色和吸引力。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当涂县同样不遗余力。位于塘南镇大姜村的马鞍山市创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加工各类螃蟹产品的食品加工厂。据统计,类似创源食品这样的螃蟹加工企业,在当涂还有10家,带动周边就业过千人。河蟹养殖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当涂打造“一县一业(特)”河蟹全产业链,建设面向沪苏浙市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参与长三角产业协作分工,带动河蟹养殖业转型升级。生态养蟹、网上卖蟹、致富靠蟹,今年全县河蟹产值预计达18亿元,一只只河蟹蹚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当涂螃蟹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当涂的目标很朴实,就是让蟹农收入更多,让消费者吃得更实惠,花更少的钱吃到更健康美味的螃蟹。未来,相信更多的消费者能够品尝到这份来自安徽水乡的时令佳味,也让更多的蟹农走上致富路。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金学永 通讯员 方芳(中共当涂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