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的郑贤华坐在家门口晒太阳。
“旧社会吃不上饭,过的日子那叫苦啊!现在你看国家多好,每个月党和政府都给我钱花,而且我儿孙孝顺。这么好的日子,我还要继续过下去!”12月5日,101岁老寿星郑贤华在大儿子家门口,拉着记者的手,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其他百岁老人不同的是,郑贤华是一位烈士子女。她父亲郑仕奎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于2014年10月13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被评定为烈士。
父亲参加革命牺牲了
“父亲参加革命的时候我才6岁,那时还不怎么记事,不知道他干什么去了。”郑贤华老人对父亲郑仕奎的记忆,十分模糊。
记者看到,由老人儿子保管的烈士证明书,是民政部2014年10月13日颁发的,还有一份证明材料,填发机关是安徽省民政厅。材料显示,郑仕奎出生于1903年,籍贯为六安市裕安区,生前为游击队队长,牺牲时间地点为1932年在六安北门被敌杀害。
采访中,郑贤华老人说起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社会,曾经的苦难仍历历在目。“父亲走的时候我还记不清一些事情,只记得挨饿没吃的,我母亲就到处讨饭,我奶奶常帮乡里的孕妇接生,后来我就跟着我姑姑生活了。”老人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前乡里有强盗,把人捆起来,逼着你要钱,那时候老百姓都很害怕。”
记者了解到,郑贤华老人育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其中大儿子吴正国今年已经73岁。
曾参加过淠史杭建设
“我妈一辈子都很能干,家里家外什么活都干,曾经当过生产队妇女队长,带头下地劳动。”吴正国和记者说着话,郑贤华老人主动插话,讲起了她的往事。
据老人讲述,她曾经与丈夫一起参加过淠史杭水利工程建设,“我丈夫带了10个人去‘扒河’(方言),我也去了,在工地烧过饭,也挑过土,干了差不多一年。”老人说,那时候就想着早一点把大河扒好,让老百姓种庄稼有水用。“以前缺吃少穿,生活难。现在生活太好了,再也不用挨饿了。”
不仅如此,老人还是个热心肠,喜欢助人行善,不计较得失。据吴正国介绍,他母亲当生产队妇女队长时,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什么苦活累活都带头干,抢着干,“后来包产到户,谁家插秧割稻缺人手,她都是有求必应,热心帮忙。”吴正国说,后来他母亲老了,左邻右舍忙农活孩子没人看护,她都乐意帮人照看一下。
日常生活保持好习惯
说起母亲的生活习惯,吴正国说,他们兄弟三家轮流伺候母亲。“我妈不怎么挑食,基本上烧什么吃什么,饭量很稳定,平时饭和菜一大碗就行了。她爱吃蔬菜,还喜欢吃汤圆、年糕,尤其喜欢喝玉米糊糊。”
吴正国说,他母亲也有一点固执,就是从不让子女帮她洗衣服,包括被套、床单,她都坚持自己洗晒。“她喜欢洗澡。天气不是太冷的时候,她用太阳能洗澡,我们担心她冻感冒,她经常讲没事。”
“我现在眼睛还能看得见,只是耳朵稍微有点聋。”老人在一旁边听边插话说。
采访过程中,郑贤华老人还给记者看了她的户口本和身份证,拉着记者的手,反复称赞党和政府政策好,为人民谋福利,让她过得很幸福。
记者临走时,老人还上前专门叮嘱道:“可要喝口水再走?现在天黑得早,外面冷,早点回去吧,开车注意安全!”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窦祖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