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黄梅城,满城尽是戏中人;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穿行在振风塔下的老街,韩再芬的黄梅戏四处飘荡,跟着哼,不觉脚步就轻快起来。浩浩长江就在眼前,逝者如斯。悠扬的曲调依然随风在江面飘扬:“天下黄梅,我为谁唱?茶歌不息,山高水长;四季轮换,长留芬芳。”美妙动听的乐曲,从沧桑的时光之遥照射进来,随着昼夜奔腾的江水,流向远方。
倾宁夫人的视角
施维奇:分享一下黄梅戏《六尺巷·宽》(原名《倾宁夫人》)的创作背景吧。
韩再芬:这部戏以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侄媳“倾宁夫人”为第一视角,围绕张、吴两家地皮之争展开叙事。在“法与理”的思辨中,阐明桐城“六尺巷”的由来,彰显“讲法治、知礼让、懂谦卑”的文化内涵。我在戏中主演的倾宁夫人,不仅有传统女性的温婉端庄,还有强大的内在力量,比如即使吵闹、被告上衙门,也有尊重“对手”的理性;面对族长的逼迫,宁愿“责己休书”,也坚持原则不含糊。她身上有着为人立世的现代精神,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和对现实进行思考。
施维奇: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现在都在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尺巷·宽》可谓生逢其时。
韩再芬:每部戏都有自己的生命。“六尺巷”不仅是个故事,它作为基层治理的经典案例,随时代变迁一直发展演变。就像剧中所唱:“常说温良恭俭让,让字当头心开朗。让字换来巷一条,子孙后代便利享。让字岂止宽六尺,让是做人第一桩。让字常记心豁达,让字传世代代旺。”希望本戏的核心价值理念能更深入人心。
施维奇:老故事怎么说才能让年轻人喜闻乐见?
韩再芬:这部戏五幕,时长两个小时,聂圣哲编剧,毛俊辉导演,是我们历经九年打磨出的。之前这一题材也有过众多版本艺术作品。黄梅戏《六尺巷·宽》,虽是讲述家族琐事,却关系家国与民族文化进步的品质。它的语境是现代的,表达“以和为贵”的民族性,也一直被我们传承。我们在遵守应有的戏曲范式规定性之上,演出不囿于传统的结构章法,视角独特,节奏明快,让新老戏迷耳目一新。作为“文化区域”的剧目,这部戏真实地再现了地域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及特有的秉性、气质,展示了新的审美经验与艺术魅力。
在路上奔跑的人
施维奇:您如何看待戏剧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韩再芬:我觉得戏曲文化,它是需要环境和土壤的。如果说一座城市有灵魂,那么安庆的灵魂就是黄梅戏。200多年前,四大徽班就是从这里入京,最后发展成京剧。梨园有一句话叫“无石不成班”,这“石”说的就是安庆石牌镇。石牌镇曾经有600多处戏台。很多戏曲名家,像程长庚、杨小楼,都在这里唱过戏。这块土壤滋生过著名的桐城文派、京剧鼻祖程长庚、新鸳鸯蝴蝶派张恨水、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黄梅戏在这样一个土壤里面成长起来,它能走到今天是一种必然。
施维奇:故乡是艺术家精神的源头,故乡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韩再芬:我是1968年3月生于当时的安庆市潜山县城。母亲曾是当时的潜山县黄梅戏剧团青衣,2019年7月,84岁的母亲还与我同台演出《秦香莲》。我出生时因前有三个姐姐,父亲给我取名再芬,意是又一朵花。读小学四年级,陪同一位邻家女孩去县考点,报考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结果邻家女孩落选,我却被招生老师破格录取,正式进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班。从10岁开始,我就在这里学戏、唱戏,安庆是我呆了一辈子的地方。艺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安庆的戏曲生态是自然禀赋、人文积淀和当代生活的高度融合形成的,不光有剧团、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有专业院校,而且整个城市文化和黄梅戏的关联非常紧密。这是一种难得的戏曲生态。人活在什么土壤,就会培育什么精神。我就在安庆,守住黄梅戏的根脉,把它传播出去。
施维奇:纵观46年黄梅戏演艺生涯,您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
韩再芬:黄梅戏和昆曲、京剧相比非常年轻灵动,可以大胆吸收各门艺术之长,有更多可能性让我们去探索。黄梅戏的灵魂是自由的。一戏一样式、一戏一品格,是我们的追求。《徽州往事》和《徽州女人》都是悲剧,没有苦尽甘来的大团圆结局。这两部悲剧最大的不同,在于《徽州往事》表现了传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比《徽州女人》更具前卫和现代色彩。
我一直在筹划《徽州三部曲》第三部《走出徽州》,故事的主人公将是一个走出徽州、甚至走上了国际舞台的徽州女人。《徽州女人》《徽州往事》《走出徽州》,这三部作品,艺术地解读了我心中的徽州女人:从传统的悲守,到觉醒后的出走,再到自觉地走出徽州。
我就是一个奔跑的人,在黄梅戏的道路上,心无旁骛,这种感觉也很美妙。
人人都能当主角
施维奇:您是如何让安庆再芬黄梅公馆成为青年人的圆梦剧场?
韩再芬:戏曲是舞台艺术,最能完整展现戏曲魅力的地方是剧场。2005年,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成立,19年里,观众与演员在剧场空间里的互动和鼓励,是戏曲艺术传承不息、长久不衰的动力之一。2010年7月9日,来自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校和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表演本科班的18名学生进入再芬黄梅大家庭,成为青年团首批成员。2012年,我们把菱湖之畔几代黄梅戏人的排练场改造为“再芬黄梅公馆”。每个年轻演员都渴望站在台上,可机会毕竟有限,而公馆就是为青年团打造的专属舞台。再芬黄梅公馆自2013年开馆至今,陪伴观众度过1600个夜晚,是传承和发展黄梅戏艺术的一个窗口。
选择成为一名戏曲演员,必怀揣着一个艺术梦想。十几年前,我就期望人人都能成为主角,如今,这个理想正变为现实。2016年,再芬黄梅推出“今日头牌”——青年名角个人专场项目,每个青年演员都可努力争取,成熟一个,我们就推一个。
施维奇:信息技术条件下,传统黄梅戏如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韩再芬:在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黄梅戏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2020年,我们率先在黄梅戏领域推出国风连载漫画《女驸马》,通过将戏曲故事动漫化,将黄梅戏IP嫁接当代流行元素,以艺术为骨,以创新为翼,吸引年轻受众,助力黄梅戏破圈。但是舞台是根本,纵然环境千变万化,勤修内功不能变,对剧场艺术的热爱和敬畏不能变。再芬黄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