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投卵与以卵投石是一对反义成语。“以石投卵”是拿石头投蛋,比喻以强攻弱,必定成功,出自《孙子兵法·势篇》:“兵之所加,如以碫(指锻铁用的砧石,亦泛指石块)投卵者,虚实是也。” 以石投卵的故事发生在楚文王时期,发生地是在皖东北地区的古代徐国。
《韩非子·五蠹》说:“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即‘楚’)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将“以石投卵”成功地运用到故事中,但是将主角楚文王误写为楚庄王,将36国写成32国。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也说到这个故事,但用另外一个成语“大鱼吃小鱼”代替了以石投卵。
我们继续以楚文王为主角来讲好这个故事。《人间训》说,以往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割)地而朝者有32国。楚国大臣王孙厉对楚文王说:“大王如果不讨伐徐国,那过不了多久,我们也要向徐国称臣了。”楚王说:“徐偃王是位有道之君,他喜欢施行仁义,我们不好讨伐他。”王孙厉说:“我听说,大国对付小国,强国对付弱国,这就如同用石击卵、老虎吃猪一样,这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再说(徐偃王)实施文治却不能实现德政,奉行武道又不能显示实力,那么祸乱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楚文王觉得王孙厉说得有道理,于是举兵攻打徐国,很快就将徐国灭亡。徐偃王所行“仁义”大概与后来的宋襄公类似,并未给自己国家带来实际利益,他在临死前终于有所感悟:“我依靠文德而不修武备,好行仁义而不懂诈术,所以才有这个结果。”
楚文王熊赀是楚武王之子,楚国第十八任国君,第二任楚王,公元前689年-前675年在位。楚武王时,楚国已经牢牢控制了江汉地区。楚文王即位以后,继续发力。为进一步向北向东发展,楚文王特地将都城从丹阳迁至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故城),先后灭申(今河南唐河县西北)、灭邓(今湖北襄阳市西北),从而控制了南阳盆地。楚文王十年(前680年),楚国剑指淮河流域,先征服蔡国(今河南上蔡县),又灭亡息国(今河南息县),这时的楚国疆域已经北抵伏牛山及汝水之南,东至淮河上游,成为雄踞南方的大国,春秋十二诸侯中的陈国和蔡国开始臣服于楚国。其后,楚国又北伐郑国,开始参与中原逐鹿。
再说徐国,原本是淮夷一支,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影响特殊,逐渐被视为与淮夷并列的东夷另一部族。徐国又称徐夷、徐戎,嬴姓,早在夏朝就已建立,西周至春秋时期,徐国的中心在今江苏省泗洪县和安徽省泗县一带。周武王去世后,徐驹王积极参与纣子武庚与三监发动的叛乱,向西进军,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周公东征平叛后,徐国继续与周朝作对,《诗经·大雅·常武》中,“率彼淮浦,省此徐土”“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不测不克,濯征徐国”“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不回,王曰还归”等诗句清晰反映出王师出征作战,迫使徐国臣服的完整过程。
以石投卵的故事说徐偃王身死国灭,事实上徐偃王虽死,但徐国并没有灭亡,在楚国势力没进入江淮之前,徐国继续在淮夷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当江淮之间淮夷各国寻求保护时,徐国迅速开始了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