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1版)
其次是“锻造长板”。“大脑”方面,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开展“智慧大脑”研究,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多类型机器人“大脑”模型,开发通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底座。“小脑”方面,推动基于模型和基于学习的双足行走运动控制算法、灵巧操作及人机交互算法等成果转化,重点发展对应技术路线的机器人超脑硬件控制系统及控制器等产品。“肢体”方面,加快推动电机驱动、液压驱动和材料驱动技术成果转化,重点发展伺服电机、驱动器和高灵敏力/触觉传感器等产品;推动一体化关节、轻质灵巧手、软体手、柔性康复手套、双足、电子皮肤等既有成果产业化。“检验检测”方面,重点推动国家人形机器人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再者是“补齐短板”。安徽将聚焦高端减速器、长续航动力电池、轻量化骨骼、肌电传感器、感算一体应用技术以及专用软件等短板环节,采取定向招引、技术合作、引进团队等方式,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同时,深度挖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关科技创新资源,加大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孵化。深入开展“大模型+”行动,支持推动传统机器人企业智能化发展。
最后是“共建生态”。安徽将构建省级“创新平台+产业基金+招引孵化基地”创新体系,建设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和训练基地、中试验证、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研制基础条件,完善攻关、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体系。
聚焦脑部肢体
攻关具身智能技术
安徽将聚焦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重点攻关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
安徽将开发基于AI大模型的“大脑”,以通用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础,构建“感知一决策一控制”一体化大模型,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
同时,开发控制运动的“小脑”,通过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训练构建机器人运动控制大模型,提高复杂地形通过、全身协同、精细作业能力。
另外,依托现有机器人技术基础,系统部署“机器肢体”,突破高动态、高爆发、高精度运动结构技术,研发高强度高集成本体、轻量化骨骼、高精传感的强健肢体。
安徽还将加强高密度能量供给、多源感知等共性技术攻关。同时,搭建包含机器人动作库、物体知识库和数据采集平台的具身数据中心,以及验证仿真中心和算力中心等。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