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书店推出的日历书。
年年出,年年新,日历书是“年货类”图书。近年来,博物馆、出版社和网红书店推出各具特色的日历书。近日,记者在合肥探访观察到,这类日历书既延续传统,也在变化创新。有商家告诉记者,目前店内日历书已售罄。
探访:多融合文化风物 今年11月底,安徽博物院《淮河宝藏》2025日历图书首发。记者在安徽博物院文创店看到,每页有一件文物图片并配简介。“有365件淮河文物,每月不同主题。”工作人员说,包含日历书与一个支架,售价198元。
2025年是生肖蛇年,一家网红书店的日历书推出了生肖版。蛇的元素隐藏在每日的日期数字中,寓意365天陪伴。“生肖版是一页一个金句,经典版是一页一问一条书摘。”工作人员说,现在的生活节奏快,每日一翻,也是坚持阅读的一种方式。
“日历书此前有,但卖完了。”包河区一家文具文创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卖的日历本以生肖为主题。
记者在探访中注意到,日历书多融入了传统文化与当地风物,再加之设计感与情绪价值,吸引不少顾客买单。博物馆、出版社、网红书店等,纷纷在日历书市场发力。
《故宫日历·2025年》以生肖蛇、百件精品文物、百年建院历史为主题,展示“金蛇腾万里,百载正风华”的蓬勃气象。
商务印书馆推出《汉译名著日历2025》,每日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一书一语,配作者像或是相关主题插图。
创意与科技是日历书年年的主题之一。苏州博物馆今年推出了木质的DIY拼搭万年历,苏博景致、二十四节气融入其中,快速转动旋钮,一只白鹭掠过了假山,锦鲤在水中畅游。《故宫日历·2025年》则运用了AR技术,让日历中的文物“活”起来。
记者观察到,部分日历书有明确的受众群体,有专门给孩子们普及知识的,有提供养生食谱的,还有介绍旅行宝藏地的。
观点:拼的是文化与创意
电子日历一点就能看,还需购买纸质版的吗?受访的多位合肥市民在三个年龄段,核心诉求分别是怀旧、碎片式充电、仪式感。
69岁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家里每年都会买一本日历。“老一代人传下来的,看手机我们还不太习惯。”张女士认为,日历曾经是家家必备的年货,既能看节气和节日,也能看到每日的“择吉宜忌”,“现在的选择就更多了,今年就买了一本养生日历书,字也够大。”
李女士是一名“80后”,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忙个不停。她选择的日历书每页都有一句书摘。“放在办公桌上,每天翻一页,过程解压,也算是为自己来一次碎片式的充电。”
“00后”张先生则觉得日历书代表着一种仪式感。“刚买了两款。”他告诉记者,一款日历书的每张纸材质都不一样,其中两张是种子纸,可以发芽,另一款是音乐剧日历书,每页有一句音乐剧精选歌词,竖版的造型就像月光宝盒。
“可以说,日历书的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卷。”从事文创设计工作的朱女士坦言,日历书也不只是商家可以做,消费者个人也能手工制作一本独一无二的日历书。“因此,日历书的长销,拼的是文化与创意设计,更考验其是否能与时俱进,走进消费者的心坎。”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