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03版
发布日期:
冬天来了,大沙漠戴上了“绿围脖”


  冬天来了,大沙漠戴上了“绿围脖”?是怕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要为沙漠“锁边”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千百年来,沙漠随风向变化不断侵蚀绿洲。
  固沙治沙,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构筑一条绿色阻沙防护带,将沙漠的边“锁上”。
  塔克拉玛干沙漠,环绕一圈有3046公里。
  沿线建起一道绿色屏障,并不容易。
  “锁边”难在哪
  首先,塔克拉玛干沙漠很大,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的总和。
  其中,沙丘的最高处约300米,相当于100层左右的楼高,且沙丘类型复杂多样。
  其次,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造林种草难度大。
  此外,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大风速可达8级以上,沙子粒径小,容易形成沙尘暴,治理难度大。
  虽然困难重重,但大家为解决难题开动了脑筋。
  目前,“锁边”主要应用工程治沙、光伏治沙和生物治沙的方法。
  因地制宜“锁好边”
  比如,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好,优先采用生物治沙,恢复植被、涵养水源。
  这一方法,在“锁边”工程中被广泛应用。
  光伏治沙,适用于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匮乏,远离绿洲的区域。
  这种方式,是在沙漠里“种太阳”。
  巨大的光伏板能发电,能稳定沙土。
  光伏板下的土地,可通过种植耐旱植物或作物,实现发电、农业增收、治沙三合一。
  如果没有水资源条件,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则以工程治沙为主。
  工程治沙,是在沙地上插进芦苇秆,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阻挡流沙扩散。
  草方格,也被称为中国人的治沙“魔方”。
  它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了方格状的挡风墙,以此防风固沙,截留降水。
  沙漠戴上“绿围脖”
  绿进沙退,非一日之功。
  截至2023年底,塔克拉玛干沙漠已“锁边”约2761公里,片片绿洲连点成线。
  剩余285公里的“缺口”,风沙危害最深、条件最恶劣。
  2024年11月28日,这条“缺口”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至此,长达3046公里长的“绿色围脖”成功织完。 

  “锁边”固沙亦不是终点,防沙治沙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