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05版
发布日期:
诗韵中的爱国情深


  11月24日,“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去世。她的一生,宛如一首悠扬而深沉的长诗,与爱国之情紧密交织,在岁月的长河中低吟浅唱,动人心弦。
  诗词是她的心灵避风港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就开始吟诵古诗词。在战火纷飞、国之将倾的乱世,年少的叶嘉莹在颠沛流离中,目睹了山河破碎的景况。
  然而,正是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孕育出了中华诗词这颗璀璨的明珠,并成为她心灵的避风港。
  叶嘉莹在诗词的海洋里遨游,古老的诗句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她的心田,也在她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如果不是抗战,叶嘉莹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医生。可她最终选择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立志要做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者。
  让世界领略中华诗词之美 
  青年时期,叶嘉莹凭借对诗词的热爱,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自1945年大学毕业后,她在讲台上站了70多年。她四处讲学,将中华诗词之美传递给莘莘学子。
  她还接受了哈佛大学等高校的邀请,在异国他乡的讲台上,讲解中华古典文学。她就像一位文化使者,跨越国界,用诗词搭建起一座连接祖国与世界的桥梁。
  改革开放后,思念祖国的叶嘉莹给国家教委写信,请求回国教书。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回国讲学的第一课。
  将毕生积蓄捐赠给诗词研究
  回国后,叶嘉莹在各大高校讲授诗词,还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
  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叶嘉莹曾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尽管生活简朴,她还是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捐赠出来,设立奖学金,用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有人好奇,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叶嘉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叶嘉莹的故事,是一部用诗词书写的爱国史诗。在她的传奇经历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一份浓浓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