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新华社发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8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10时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上午,来自社会各界的8000多名代表胸戴白花,默然肃立。随着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城上空,现场全体人员向死难者默哀。
默哀结束后,16名礼兵向公祭台敬献花圈,来自南京市的87名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了“和平大钟”。伴随着钟声,3000羽和平鸽展翅高飞,一方面寄托了对死难者的无限哀思,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不懈追求。
在1937年的那场浩劫中,有30万无辜同胞在南京惨遭侵华日军屠戮。自2014年开始,我国以立法形式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方面是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所有人:“国行公祭,祀我国殇!民族之痛,永不敢忘!”
一些特殊的人群来到仪式现场,他们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家属。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人今年90岁,叫刘民生,他也是当日唯一到达现场的幸存者。
随着幸存者年纪越来越大,能够来到现场的幸存者也越来越少。在纪念馆的入口处有一个照片墙,上面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位幸存者。其中亮着灯的是仍然健在的幸存者,而熄灭的代表已经逝世。截至目前,仍然健在的幸存者仅有32人,其中年纪最大的101岁,最小的86岁。
近年来,纪念馆积极开展幸存者记忆的数字化保存工作。随着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越来越多的人对那段黑暗的岁月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一点从纪念馆的参观人次上也能感受到。
就在去年,纪念馆的参观人数突破了600万人次。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