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麻醉的诞生是外科医学飞速发展的基础。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印发《麻醉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整合规范麻醉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助力安全手术诊疗。
麻醉类立项指南根据作用范围将现行价格项目分为局部麻醉、全身麻醉、镇静镇痛等类别,在具体类别下根据具体操作设立项目,使麻醉价格项目更加规范,确保临床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也便于将来更多新的麻醉技术进入临床应用,让患者得到更加专业、精准的医疗服务。
麻醉过程中,监测能实时反映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让医生能及时发现可能危及生命的异常,并及时处理,如呼吸困难、循环不稳定等。过去的定价体系中,麻醉项目和监测项目分开收费,往往根据监测设备频繁新增监测项目,如氧饱和度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等,变相造成麻醉监测费用居高不下。为避免临床滥用监测项目,《指南》将监测纳入麻醉类项目的价格构成,不再一一列举。后续地方医保部门制定麻醉类项目价格基准时,将监测项目纳入成本核算范围,体现监测资源消耗。
麻醉类立项指南中,在规定麻醉类项目以“次”为计价单位的同时,考虑到需要“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支气管内麻醉”等麻醉支持的手术一般耗时较长,因此明确此类麻醉项目以两小时为基础计算价格,超出时间可适当加收。同时,明确麻醉时长计算含麻醉监护室复苏阶段,这种类似“起步价+里程价”的计价方式,既满足绝大多数临床手术的需求,又避免长时间手术麻醉效果受时间限制,让患者能够更加清晰直观了解收费情况。
麻醉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印发,将进一步推动医疗机构有效弥补在麻醉方面的不足和短板,助力麻醉学科发展,激励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专业性、针对性医疗服务获得增量性收入,持续优化医疗机构收入结构。据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