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纸帘:负载宣纸底纹的秘密
□丰吉
 
  曹一松在编制宣纸纸帘。

  曹一松在给纸帘刷生漆。

  宣纸制造过程中有抄纸工序。抄纸,也叫捞纸。抄纸必须使用纸帘,纸帘是用竹丝编成的,这种竹丝多由苦竹加工而成。苦竹产于皖南山区,多出于青弋江边的旌德境内。以苦竹编帘,可以制成各种美观的纹理,从而制造出各种底纹的宣纸。纸帘的大小、纹理设计,不仅决定着宣纸的尺幅大小,还决定着宣纸的“长相”。正因为纸帘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编制纸帘也逐渐成为一道独特的工艺。
  老规矩有了新变化
  青弋江边流传着这样的“规矩”:编帘技艺“传子传媳不传女”,女,指女儿。这与很多传统手工艺人的“行规”相似,主要是为了技艺的保密,目的是防止别人抢夺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传给儿子儿媳,与家族延续香火一样,可以在自己的家族内传承;传给了女儿,则随着女儿的出嫁,技艺也将外传。
  但是,这一“规矩”近年来在宣纸之乡开始发生变化。宣纸生产、销售红火时,对纸帘的需求量自然增大,而掌握这种手艺活儿的人并不多。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一个家庭,本身人口就少,在这种情况下,长辈们往往不大乐意让家里的男丁来接替自己干这一行。从事纸帘编制,不仅要能耐下性子坐得住,还要能从早到晚,足不出户,臀不离席,手不休息,目不转睛!谁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干这一行?再说,对于年轻人而言,又有谁愿意蜗居在家里编制纸帘?偶尔遇到纸厂定制纸帘要得急,编帘师傅就只得雇请“闲人”来干这一行。能雇请到人,勉强把活儿干完,已经不容易了,哪还能挑剔他们从何而来、将来又向何处去?这样,编帘技艺“传子传媳不传女”的保密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安徽省宣纸纸帘制作技艺传承人曹一松出生于1984年,他是宣纸发明人、泾县小岭曹大三的第26世孙,家中世代做宣纸、编纸帘。目前,曹一松的徒弟中有妻子、妹妹,还有妹婿,早就不受过去“行规”的制约了。
  “超级宣纸”背后的制帘人
  关于宣纸纸帘编制技艺,目前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作为一项世代相传的手工工艺,一直是口耳相传,师傅只管做,徒弟只管看;师傅的指导,也仅仅是口头上的。对师傅的言传身教,徒弟们也只能“心领神会”。
  据曹一松介绍,小岭有编制纸帘的专业户,他家算是其中之一,截至目前,他家已连续七代人编制纸帘。宣纸市场最红火的时候,小岭一带有这样的专业户30多家,目前因市场清冷,制作纸帘的人已经很少了。
  编制纸帘需要专业的技艺,从剖篾到编制,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基本上手足无措。上了年纪的人,干这一行也不大合适,一来视力受影响,二来手的灵活性不够。按照旧习俗,在小岭,20岁以上的人,基本就不干这一行了。相反,干这一行,年龄越小越好。过去,有的纸帘专业户家的孩子,几岁就会编制纸帘。他们手指灵巧,食指将一根篾勾过来,中指又将另一根篾递过去,一来一往,翻转飞速,令人目不暇给。
  一张四尺宣纸的纸帘,一般需要30个人工。幅面大的宣纸,比如抄造丈八宣,竹篾长度不够,就用两根或多根连接起来,接头处的丝线要特别加固,否则,承受力不够,易使整个纸帘变形,直接影响宣纸的平整度。目前泾县出现的最大手工编制纸帘是11.5×3.5(米),那是2016年,泾县抄造“三丈三超级宣纸”使用的,这张纸帘就是由曹一松师徒编制的。当年,“三丈三超级宣纸”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口耳相传的编制工艺
  在整个青弋江流域,竹林资源丰富。苦竹的竹节稀,每一节的长度都在30-40cm,比一般竹子要长很多。因为竹节稀,所以弹性大,“疙瘩”少,抄出的宣纸平整光滑。
  制帘人一般在秋冬季节采伐苦竹。使用时,将苦竹劈开,先在溪水中浸泡,时间在一周左右。然后,捞回作业现场,刮去竹青和竹黄;再用篾刀剖成薄片,分成竹丝条。将合用的篾丝,用特制的铁板抽成更规范的“竹丝”。抽丝之前的工序,与民间普通竹匠的活儿无异。到抽丝阶段,就是宣纸制作的特有工序了。不论业内业外,只要到现场一看抽丝过程,就知道这是一项技术活。
  编制纸帘的手工活儿,是在一张“帘架”上进行的。帘架的长与宽,与要制造的宣纸规格有关,一般比宣纸的规格长宽各增加30cm。从左到右的帘架宽域内,每隔半寸距离,就从上到下挂着一对长1寸、宽半寸左右的小竹片。这一对小竹片,相当于织布机上的梭子。小竹片上缠绕白色的织帘线,一片悬挂在帘架靠近制帘人的一侧(内侧),另一片悬挂于对面一侧(外侧)。帘架外侧还放着十几只竹筒。这些竹筒里,装着编帘用的细竹丝。
  细竹丝长短不一,不是随意而设,而是精心考虑的。只有长短不一,每两根竹丝的接头位置才不会在同一处,也就是将竹丝与竹丝的连接处错开。如果接头都固定在同一个长度处,那么,这个接头处势必形成一个“小疙瘩”,致使纸帘不平整,影响捞纸。让接头分散开,均匀地分散在一张纸帘的上下左右,就不至于纸帘不平整了。
  宣纸上的特殊“印记”
  编制结束后,要给纸帘刷生漆。皖南的漆树,也是很有历史的。生漆,一般是编帘艺人自己采割、自己调制。这种生漆被涂上纸帘,犹如给每根竹丝和织线都涂上了一层“防腐剂”。涂漆时,可以顺便调整纸帘竹丝的间隙,将编制时的不均匀、竹丝接头的不平整一一调匀。乍一看,帘上的每根竹丝,好像是一根到头的整体。
  有的宣纸一诞生,透光一看,就能看见其底纹呈现出特有的图案,有的是动物造型,有的是定制单位的名称,有的是某某书画家“专用”,等等,非常好看。宣纸底纹的出现,完全由纸帘工艺决定的。要什么样的底纹,就必须在编制时,用丝线将这种底纹,依设计的图案,一点点地缠绕出来,这个图案就成了宣纸的底纹。有些客户定制的宣纸,每张纸的底纹都有其设计的特有图案和文字。
  近年来,一些宣纸制作专家为一些书画名家、企业、寺庙等特制的宣纸,很多都有特定的底纹标志。这样的宣纸,既不影响实用,又增加了美观,显得大气雅致。另外,在“造假”的不良风气之下,这样的底纹,无异于自己特制的名片,有防伪的功用。
  曹一松说,纸帘的编制,“会编不难,精编不易”。制作纸帘的活儿,看似男女老幼都能干,但实际上,这对纸帘质量的稳定没有好处,因为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手工,力度是不一样的,这直接影响编制的松紧程度,因此,制作宣纸纸帘是需要静坐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