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为大别山五针松做体检。
每年冬天给“植物界大熊猫”大别山五针松开展一次全面“体检”,量身定制“养护”方案,是安庆师范大学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团队雷打不动的惯例,这样的事情他们已经做了12年。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近日获悉,经过这些大别山五针松守护者多年的守护和攻关,大别山五针松的育苗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每年冬天做一次全方位“体检”
大别山五针松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仅在安徽岳西大王沟分布较为集中,野生种群仅200余株,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处于极危等级。2012年,安庆师范大学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团队正式成立,多年来,传承保护的接力棒交到一代又一代成员手中,他们成为“植物界大熊猫”大别山五针松坚定的守护者。
“我们每年冬天要去大别山,为大别山五针松专门做一次全方位‘体检’,将最新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实验室。”团队成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陈梦瑶介绍。
12月16日,当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团队成员便迎着呼啸的山风,一头钻进了大王沟里。“每一个数据的精准记录,每一次细微变化的观测,都可能为大别山五针松的保护策略提供关键依据。”顾不上腿上的擦伤,刚刚加入团队的大一新生刘洁自豪地说。
育苗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大别山五针松现存种群多为中老龄个体,林下幼苗少见,种群呈衰退趋势。保护、育苗、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最初接触大别山五针松时,我们发现它的种子空瘪率高达60%,绝大多数都是空粒种子,这给育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团队成员、生物科学专业的邢繁皱着眉头回忆。
团队成立之初,所面临的艰难险阻超乎想象。经过几个月的埋头苦干,在指导老师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项小燕的带领下,团队通过深入的遗传分析发现,种子空瘪率高是由小种群近交衰退导致的。
经过3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团队终于成功找到了提高种子质量和萌发率的方法,让育苗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别山五针松种群也从原来的200余株,经过观测、育种、育苗等扩大了5倍多。
“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育苗规模,新建现代化的育苗大棚,让更多的幼苗在这里茁壮成长。”团队成员李祎菲兴奋地说,团队还会深入科研领域,探索提高幼苗抗逆性的方法,从基因层面找到突破的密码。
遥望着远方的山林,团队负责人陈梦瑶眼中闪烁着憧憬和期待,“我们坚信,在未来,大别山五针松一定能重新在这片土地上繁茂生长,恢复往昔的生机与活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 通讯员 马士蕊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