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古物溯源
东流旧县的“系马桩”
□老屋张忠

  东流老街遗存古代石像。 

  东流,长江南岸一座拥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打开《辞海》有记:“东流,旧县名。在安徽省南部。1959年与至德县合并为东至县。”
  长江流域的古城,有许多城市街道名称与马相关,例如“马号”“系马桩”“洗马池”“下马石”等等,这是历史老街的共性。1970年代,在东流老街的马号巷,有人发现了一件独特的宋代文物,上书“宋神宗”字样。
  据东流文史老人陈兰才记述: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某一天,他目睹了刻有“系马桩”的花岗岩石碑,碑长约1.5米,宽约0.8米。碑左上方刻有“宋神宗”,中间刻有“系马桩”,右下方落款时间模糊不清。此碑当时是在马姓人家后院的草丛中横躺着的。后来石碑被一户解姓居民打碎,做了楼房的地基石。
  陈兰才文中提到,民间传说,宋神宗来过东流,因而留下此物。东流马号发现的系马桩上“宋神宗”字样,应当是表示“时间”的,即宋神宗赵顼,在位十八年(1067-1085),推算下来,东流马号的“宋神宗系马桩”差不多有千年的历史了。
  在宋代,东流县治是一片既无护城围墙,又无拦水堤坝的丘陵水网地带。马号面对水网江湖,背靠山坡,它的脚下就是街衢河埠。每年,季节性潮起潮落,平地洼地饱受水患,它背后的山坡高地自然而然就成了抢手的“黄金地带”。那些带有“官”字号的衙署、公廨、馆驿以及公共场所庙宇、客栈、书院之类,都盘踞在黄金地带,达官贵人和商旅往来的主要陆路交通工具就是马匹和马车,专门为马匹服务的各种设施应运而生,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一个“马的世界”,于是,东流马号诞生了!打马掌的铁匠铺开张了,修理马车的木匠棚搭建起来了,洗马池做起来了,马料场(仓储)建起来了……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样东西:系马桩。
  围绕着东流县宋神宗系马桩,我们除了考察“桩”的系列效应外,还要考察它周边的连锁状态。
  我们知道,在宋朝,作为陆路主要交通工具的马,一拨又一拨往返东流,除了客运、货运和军事用途外,还有江湖埠头的水陆联运,这就是宋代东流马背上的经济。近年池州、安庆等地的文献考察和田野考古,证实了东流县“宋神宗系马桩”百年前后,同时代的周边区域地方经济背景。
  据安庆市古钱币专家黄礼传考察: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在池州设置永丰监,以铸铜钱,成为当时四大钱监之一而闻名全国,另三个分别是江西鄱阳的饶州永平监、福建建州的丰国监、江西九江的江州广宁监。
  据《文献通考》及《宋会要辑稿》载:元丰朝(1078—1085)是宋代铸钱最多的时期;铜钱有十七监,年铸钱五百多万贯。在铸铜钱的十七监中,有十监在南方,其中包括池州的永丰监。北宋时期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记载:“池州池阳郡……(领)县六:贵池、青阳、铜陵、建德、石埭、东流。监一:至道二年置,铸铜钱,(曰)永丰”。由此可知,“永丰监”是与县平级的机构——“从此,利用江南产铜之便铸铜钱,销铁钱,开江南钱不得至江北之禁”。
  综上资料所述,宋代的东流县周边区域,辐射众多钱监,铸造铜钱,销毁铁钱,集铸造、储藏、发行、管理于一体,这些笨重的金属钱币,在陆路集市和江湖码头批量流转交易的过程中,马,就是它们必不可少的重要运载工具。因此,宋代的东流县马号(街巷)应运而生,“宋神宗系马桩”由此而来。它们一排排矗立在马号里,形成老街一道历史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