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董惠康:方寸之间天地宽
 
  董惠康在讲解邮票里的故事。

  一枚小小的邮票,不仅是连接情感的纽带,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家住合肥双岗街道万小店社区的董惠康是合肥市老年集邮协会会长,从8岁起,他就与邮票结缘,几十年来,他徜徉在邮票的方寸之间,感受着集邮的独特魅力。
  8岁起收集邮票
  因为觉得邮票上的图案好看,从8岁起,董惠康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邮票。那时候,不论是家里的信件,还是父亲单位的信件,或是邻居的信件,董惠康都会在征得对方的同意之后,将信封和邮票保存起来。
  “最初没有经验,只知道把邮票从信封上剪下来。”后来,董惠康在集邮的道路上遇到了许多朋友和老师,慢慢地学会了将邮票从信封上分离的方法。“需要将信封和邮票一起浸泡在水里,然后将邮票小心地揭下来。”董惠康说,一定要在邮票湿润的时候压在书本的中间,这样既能吸水,又能保持邮票的平整。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惠康集邮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身边的同事和朋友知道他的爱好,都会主动将信封和邮票送给他,更是有许多“邮友”从全国各地为他寄来很多邮品。
  除了各类邮品,董惠康还收集了工资单、价格表等老物件。“比如我收藏的这个价格表,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董惠康介绍,价格表有狮子头、馒头、油条、包子等的重量、价格等,“油条是3分钱一根,狮子头5分钱一个,现在看来还是挺有意义的。”
  几十年来,董惠康收集的邮品、书刊、各种票据等已经堆满了一整个房间,数量更是无法统计。
  用专题邮集讲故事
  雷锋、野生动物保护、奥运会……近些年,董惠康做了十几个专题邮集,用小小邮票讲述一个个主题鲜明的故事。
  “像是这个抗击疫情的专题邮集,我一共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才完成。”董惠康说,这一专题邮集分为六个大标题,包括危难时刻的中国精神、阻抗疫情的中国效率等,所用的邮品除了自己的收藏,还有许多支持他的朋友专门寄过来的。
  那么,如何用邮品讲故事呢?“就以‘阻抗疫情的中国效率’来说吧,这个大标题还包括几个小标题,其中一个是‘全国驰援、风驰电掣’。”为了能够体现当时各地驰援武汉的情景,董惠康收集到了一些援鄂医疗队的宣传戳,“比如这个是江苏省援鄂医疗队的宣传戳,还有来自安徽省蚌埠市的一个宣传戳等等。”董惠康说,虽然这样的宣传戳有不少,但是能够收集到的十分有限,“所以为了完成这个邮集,确实是费了不小的功夫。”
  多年来,董惠康和协会的会员们还常常参加各种宣传、展示活动,用邮票和邮集“讲”党史、“讲”野生动物保护,“讲”安徽的大好河山等等。
  董惠康说,今年合肥城市记忆馆开放,他也很想做一个关于“合肥记忆”的主题邮集。董惠康表示,他可以将合肥市在某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大事小情,通过连体邮戳进行展示,“这对合肥的历史是一种很好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