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鸠江区检察院干警进村居开展法治宣传。
为救助案涉困难退役军人,检察官上门调查核实相关情况。
基层检察院直面司法办案、直面矛盾纠纷、直面人民群众,是基层依法治理的重要力量。今年11月21日,最高检调研组在芜湖检察机关调研时指出,要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准“检护民生”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一件件“小案”办起,把老百姓身边的检察为民做细做实做到位。
今年以来,芜湖市鸠江区检察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高质效办好民生“小案”,以更优法治“供给”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推进基层治理作出了检察贡献。
既解“法结”又化“心结”
叶某甲、叶某乙兄弟俩因一块拆迁地块发生纠纷,叶某甲上门质问,动手打了叶某乙妻子,叶某乙反击,拿砖砸打叶某甲头面部,造成轻伤一级。
“单起轻伤害案件容易办,但若不从源头解决问题,今后还会发生类似冲突,且有信访隐患。”承办检察官程晓虹说。了解到拆迁地块仅是引发冲突的导火索,两人因家庭琐事积怨已久,于是该院检察长王俊带队多次前往兄弟俩所在社区走访,历时3个月,上门调解10多次,终于促成和解。叶某乙赔偿叶某甲经济损失、承担医药费,取得谅解,兄弟两人重归于好。后鸠江区检察院依法对叶某乙作出不起诉决定。
群众身边的“小事”“小案”件件关乎民生福祉。“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实施以来,鸠江区检察院将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与检察履职办案有机结合,以倾听当事人意愿、纾解矛盾堵点、保障合法权益作为着力点,弹响“源头预防、实质化解、跟踪回访”三重奏,促进了矛盾实质性法治化化解。今年以来,该院共办理各类和解案件34件,办结群众信访案件95件,既解“法结”又化“心结”。
办好个案但不止于个案
今年9月2日,鸠江区检察院创建的“黑校车”治理法律监督模型,在芜湖市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获第一名。截至目前,已通过该模型成案12件。而该模型的来源则是该院办理的一起“黑校车”司机猥亵女童案件。
犯罪嫌疑人刘某某是辖区某“小饭桌”司机,2023年2月,刘某某假借抱被害人小娟(化名)上车为由,先后多次对其实施猥亵。案件移送至鸠江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后,承办检察官发现刘某某不仅猥亵儿童,未取得相应资质从事校车营运,且涉嫌超载,遂监督公安机关对此进行立案侦查。
2023年6月,鸠江区检察院以猥亵儿童罪、危险驾驶罪就此案提起公诉后,鸠江区法院一审判处刘某某有期徒刑1年6个月。鸠江区检察院认为一审判决量刑畸轻,遂提出抗诉,芜湖市中级法院二审改判刘某某有期徒刑3年。
办案期间,检察官了解到小娟被猥亵后出现抑郁现象,还伴有自杀倾向,便邀请专家对小娟展开心理辅导,帮助小娟前往就医。此外,检察官还发现小娟父母离异,家庭收入微薄,生活较为困难。于是,通过支持起诉、司法救助,帮助小娟获得赔偿款、救助金共计5.9万元。
针对案件中发现“黑校车”营运、超载等问题,鸠江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开展专项整治,同时推动鸠江区政府出台《鸠江区校车安全管理办法》,调整学校设置规划,并建立完善校车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学生乘车安全。
据了解,今年以来,鸠江区检察院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社会问题线索,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11份,采纳率100%,实现从“治罪”向“治理”的转变。
“检察+”赋能社会治理
今年9月,鸠江区检察院接到一名区人大代表反映,称辖区内部分售楼部设置人脸识别系统,收集个人信息,涉嫌侵害个人隐私。对此,该院经实地调查核实后,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5家问题售楼部整改完毕,并建立起常态化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推进代表意见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11月4日,鸠江区检察院依托该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设置的检察官工作站揭牌成立,该院“检察+”助力社会治理机制由此又添“新成员”。
今年以来,鸠江区检察院依托府检法联动机制,与相关部门共建合作制度11项,共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办理退役军人李某某司法救助案件时,该院协调退役军人事务局、民政局等部门开展跨地域“1+N”多元救助,一揽子解决救助、再就业、残疾帮扶、常态化慰问等问题,变“输血”为“造血”,该案被最高检和退役军人事务部评为典型案例。
为更好地保障劳动者权益,该院携手工会组织建立起“检察+工会”衔接协作机制,双方在信息互通、会商研判、人员互聘、办案协作等方面的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该院专门在区人社局设立为民安“薪”联络点。今年以来,共支持54名农民工为讨薪提起诉讼,帮助追回欠薪128万余元,让温暖直抵劳动者“心窝”。 楚章 乐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