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语文新解
杜甫的“腊八”
□赵柒斤
  与“诗仙”李白的诗“奔放奇逸”相比,“诗圣”杜甫的诗总让人感到“沉郁顿挫”。不过,他于至德二载(757年)岁末创作的七言律诗《腊日》却让人耳目一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诗中的“腊日”,指的是“腊八”。不过,从杜甫这首诗看出,他往年的冰冷“腊八”似乎远去,此年的腊八格外暖和、冰冻全消,高兴之余,杜甫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欢欢度良宵,可他又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想随便走开。缘何如此?原来,757年农历四月,郭子仪率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投奔唐肃宗,一个月后,被唐肃宗授“左拾遗”,他以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毕生宏愿终于有机会实现了。谁知,因与宰相房琯是“布衣之交”,唐肃宗听信谗言罢房琯宰相,杜甫替房琯鸣不平,“帝怒,诏三司亲问”,幸有时任宰相张镐说情,唐肃宗怒气才消。跟随肃宗还京后,杜甫就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左拾遗”任期虽仅几个月,杜甫却非常珍惜。当年“腊八”,虽已不再担任该职,可杜甫依然感到温暖。
  “腊八”源自远古的“腊祭”。《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明代史学家谢肇制史料笔记《五杂俎》卷二引东汉大才女蔡文姬父亲蔡邕《独断》云:“腊之名,三代已有之。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总谓之腊。”就是说,“腊”起源于我国上古时代祀百神之祭,一年将终之季,人们叩谢上天赐福和保佑,准备丰盛的祭品,肃穆诚敬告天地各方神灵。东汉史学家应劭《风俗通》引用《礼传》说:“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依据源于《周礼·天官》“腊人,掌乾肉”的记载,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说,“大物解肆乾之,谓之乾肉。”或引《礼记·郊特牲》曰:“腊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世说新语》又说:“腊,接也,祭宜在新,故交接也。”《说文》曰:“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即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便是腊日。五代训诂学家徐锴注释说:“腊者,合也,合祭诸神也。”
  “腊八”这个词,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出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他还引《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曰,击鼓驱疫,谓之逐除。”这说明,“腊八”延续至魏晋时期,还发展成“卫生防疫日”。
  北齐文学家魏收的“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借此慰中情”,不仅反映腊祀的节俗,也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意。晋代陶渊明《腊日》曰:“风雪送馀运,无妨事已和。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时年58岁的陶渊明在腊八这天通过勾勒环境、抒发怀抱、移情于物,渲染了一种蒸腾向上、振奋人心的气氛。
  《唐会要·卷二十八》曰:“贞元十一年十二月腊日,畋于苑中,止其多杀,行三驱之礼,军士无不知感,毕事幸神策军左厢劳飨军士而还。”相比远古及秦汉时期,唐代腊八除举办祭祀活动,朝廷还赐御宴及口脂面药。南宋文学家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九云:“唐制腊日赐宴及口脂面药,以翠管银罂盛之。”就是说,唐代君王于腊八当天以珍贵的御寒护肤品慰劳近臣,使臣子们沐浴皇恩,感到冬天的温暖。故而,杜甫才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的喜悦。其实,杜甫当日获得唐肃宗赏赐的不过是抵御寒冷的化妆品“口脂”(唇膏)和“面药”(面霜),真正让杜甫“腊八”温暖的是被唐肃宗“重用”,蕴含他对大唐王朝和自己人生“春天”来临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