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林(右二)和队员们在文化馆里敲寿州锣鼓。
随着乙巳蛇年临近,72岁省级非遗项目寿州锣鼓代表性传承人罗西林这几天又闲不住了。他来到寿县文化馆,和几位老伙伴敲起寿州锣鼓,希望在春节的时候让寿州锣鼓再次在古城十字大街上响起。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自1979年开始,每年春节,寿州古城里的居民们都会听到罗西林和伙伴们的锣鼓声。寿州锣鼓起源于战国时期,已延续了2000多年,锣鼓声音清脆、洪亮,声播较远。2006年12月,寿州锣鼓被列为第一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西林告诉记者,“寿州锣鼓”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欢快热烈,在寿县十分流行,敲击点子非常丰富,有强烈的喜乐气氛,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每当节日到来或喜庆之际,人们总是喜欢用喧天的锣鼓声来烘托欢乐炽烈的气氛。
罗西林告诉记者,寿州锣鼓素有会说话的锣鼓之称,在寿县每个乡镇都至少有一支寿州锣鼓队伍,他们用固定的曲牌去编排属于自己队伍的曲谱,表演者用肢体语言交流,每一个曲牌都有一段小故事。它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演绎着古往今来的故事与传说。
罗西林作为寿州锣鼓的主要锣、鼓手及编创者,多次带领锣鼓队走南闯北,驰骋全国鼓坛,先后参加了安徽省花鼓灯会、全国心连心艺术团以及中国农交会等大型演出,并屡获殊荣。为了把寿州锣鼓传承下去,如今已年过七旬的罗西林还在当地学校授课,在两所学校各带了几十名学生学寿州锣鼓。
采访结束,罗西林老师与老伙伴们敲起了寿州锣鼓,激昂的锣鼓声震耳欲聋,他们挥动鼓槌,敲击出振奋人心的旋律,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共鸣。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张安浩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