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会现场。
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江淮粮仓”建设、皖北全面振兴、文旅融合发展、“六尺巷工作法”……1月19日上午,在安徽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多名省政协委员进行大会发言,对安徽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五大创新”要持续发力
近年来,安徽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安徽如何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会常委、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胡艳军认为,要从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机制创新、开放创新等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在“原始创新”上,要发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加速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力争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推进我省在量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天探测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引领。
在“技术创新”上,要扩容升级实施新一轮省科技攻坚专项,持续精准发力协同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解卡补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在“协同创新”上,采取“一企一策”培育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成为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主企业。
在“机制创新”上,胡艳军建议,要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多元融合的创新生态,以培养“本土院士”为核心,吸引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汇聚江淮。
在“开放创新”上,可以培育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推动建立深层次、多元化、多体系国际合作网络,推动建立国际创新联盟和标准联盟,增强安徽科技创新国际话语权。
聚焦关键领域强链延链补链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安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此,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安徽叉车集团原董事长张德进建议,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在关键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同时,要分析我省重点产业图谱,聚焦关键领域强链延链补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与协同发展,集聚形成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梯队。
张德进建议,推动“制造+服务”融合,探索服务型制造新业态,使服务型制造成为制造业增加值的主要来源,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壮大耐心资本,完善基金‘募投管退’政策支持,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先进制造业建设。”
“江淮粮仓”建设要让粮油增效
近年来,安徽粮食产能不断提升,“江淮粮仓”加快建设,但粮油增效还有待提高。对此,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安徽农业大学支部主委、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刘素梅建议,要开展优质专用粮油育种联合攻关,打造一批粮油区域公用品牌和领军企业品牌、特色产品品牌,同时,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集成创新,开展高产攻关,加快从种到收全程技术推广步伐,以良种、良法支撑粮油增产。
刘素梅建议实施全省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玉米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推进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有序扩面,降低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提高精准保险减损率。
增强合肥都市圈对沿淮辐射力
近年来,皖北地区综合实力不断跃升,但仍受到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等制约。对此,省政协委员、阜阳市政协副主席、民盟阜阳市委会主委、阜阳开放大学校长李红建议,要聚集皖北新能源等4大重点产业,推动形成集群建设的规模和竞争优势。同时,健全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制,通过“飞地经济”、产业链合作等多种模式,推进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向合作共建产业园区集聚。
另外,要增强合肥都市圈对沿淮地区的辐射带动,促进皖北城市融圈进群,“加快推进阜阳城市圈、宿淮(北)城市组群和蚌淮(南)城市组群建设。”另外,李红建议,借鉴苏北“强镇扩权”经验,高质量建设中心镇,下放管理权限,给予土地指标政策倾斜,提高财税分配比例。
擦亮“美好安徽·迎客天下”品牌
安徽正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美好安徽·迎客天下”正成为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省文化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曹杰建议,要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区域协作建设,编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区域专项规划,推进更深层次文旅资源整合。
同时,以新技术催生新场景、新场景驱动新消费,深度融合科技元素,改造升级一批文旅景区,把场景融入风景。曹杰还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审慎包容,对国货潮玩、大宗文创产品等涉及新场景新消费的平台交易,允许探索,鼓励试点,寓服务指导于监管之中。
在全省推广建设“六尺巷法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是安徽桐城“六尺巷”礼让家风精神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好地将六尺巷蕴含的“礼让”精神融入基层治理,让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六尺巷工作法”发挥更大作用,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对此,省政协委员、安庆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章松建议,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行业商协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引导网约车司机、快递员、骑手等兼任食品安全监督员、城市文明示范员等岗位,汇聚治理合力。
同时,要拓展实践场景,在全省推广建设“六尺巷法庭”“六尺巷行政复议厅”“六尺巷农民工维权驿站”等特色平台,助推问题多发易发领域矛盾纠纷化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同时,要建设省级层面制定推广运用条例,固化升华“六尺巷工作法”、把基层治理经验上升为普遍的治理规则。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魏鑫鑫刘旸江振焕实习生王乐方琦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