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村里
张舒在赵村里开了一家时光旅拍馆。
泾县蔡村月亮湾漂流。
胡金中身旁就是陶窑村有千年历史的古窑址。
施窑村新建的艺术家院落里,保留着一面融入了很多陶器碎片的老墙。
一个只有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竟有民宿、酒吧、旅拍馆、悬崖酒店等丰富多彩的业态;有千年历史的制陶古村,正依托这项传统技艺,打造国际艺术村;艺术家和传承人们,怀揣着热爱和追求,给乡村带来浓浓的“文艺范儿”……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皖南泾县,艺术乡村建设正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全域旅游建设插上翅膀,让乡村“活起来”“雅起来”“富起来”。
小村时光里的变身
要说月亮湾是泾县夏天最热闹的地方,络绎不绝的车流和此起彼伏的戏水声,都让人很难表示反对。从蔡村镇集镇这一头,穿过网红打卡地鱼鳞坝,到了汀溪河西岸,在彩虹村道上拐个弯,原本不绝于耳的喧闹似乎被隔绝在了另一个世界,这时就已经进入了赵村里。
张舒的时光旅拍馆就在赵村里村道的一个转弯处。这里原是一个农家小院,院内有一栋两层的小楼,水泥稻场边还有一间小平房。“我们楼里有4个民宿房间,自助式的,客人网上预订了,自己过来就行,院子里那间小房子搞过烧烤酒吧,现在准备建一个面包窑。”张舒告诉记者,赵村里的竹林、鱼鳞坝等自然风光,以及各种颇有年代感的墙绘,都是旅拍客喜欢的打卡地。
2020年12月,泾县蔡村镇蔡村村赵村里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综合改革集成示范点,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赵村里位于集镇边地理位置好,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也好,民风也很淳朴。”蔡村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黄康慧说。
在赵村里村民房子的墙绘上,记者看到一个可爱的“笋宝宝”形象,这是赵村里的卡通形象,以此来欢迎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客人。这个只有5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游客曾经“三过村而不入”。近年来,“赵村里”艺术化乡村建设坚持“怀旧原乡”发展总体定位,让艺术赵村里的形象越来越丰富。
记者了解到,改革示范点建设以来,赵村里已累计收储闲置或低效土地132亩,盘活闲置农房10处、果园2处,将村庄闲置房、地变成旅游资源。村民们原本闲置、破旧的老房子经过整修、改造,成了星空民宿、时光旅拍馆、酒吧、文创店、时光邮局……“滨河娱乐休闲带”“旅游休闲体验区”“村庄时代变革体验区”“精品民宿集群区”——“一带、三片区”让村庄环境建设有序,经营业态配比丰富合理。
“老百姓能通过分红、闲置资产收储、就业务工、参与经营等获得收益,村集体的收入也增加了。”黄康慧介绍,赵村里2024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5万元,2025年预计超过80万元。
2024年10月,张舒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文化特派员”。2024年10月10日,泾县举行首批文化特派员选派启动仪式,10名文化特派员集中亮相,他们是文艺、传媒、非遗等多个领域的骨干人才,将以文艺才能助力乡村振兴。“我要利用我的专长,为乡村发展做点自己的事。”张舒告诉记者,蔡村镇民宿多,老板们也需要通过网络宣传民宿,她计划开设一个为民宿老板们提供帮助的公益摄影培训班。
千年技艺的魅力焕新 胡金中生于泾县琴溪镇陶窑村的制陶世家,今年57岁的他,18岁就从事制陶。陶窑村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现存的琴溪古窑址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泾县龙窑制陶技艺入选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胡金中是该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
记者见到胡金中时,他正在向客人们介绍陶坊里的展品。2017年,胡金中建成了宣窑陶坊,搭建龙窑制陶技艺学习平台。现在,这里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前来研学、实践。
位于陶窑村的宣窑陶坊,是一处前后有高低落差的古朴院落。进门口院子的两侧是游客体验区,游客可以在这里亲手制作陶器;正屋是产品展示区,陈列了各种造型风格的陶器;屋后则是制作区,有古式龙窑,也有现代化的电窑。
施窑村曾与陶窑村隔着一座山,如今山路打通,两个同样有着深厚制陶历史的村落成了邻村。刘云是一位来自北方的青年陶艺家。多年前,怀着对陶艺深深的热爱,她来到了泾县琴溪镇施窑村拜师学艺。几年过去了,刘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呼朋唤友,吸引更多的艺术家落户施窑村。
记者了解到,由泾县乡村振兴发展有限公司和琴溪镇以自然景观和龙窑制陶非遗文化为背景联合打造的施窑国际艺术村正在建设,该项目包含艺术家工作室、研学中心、博物馆、大地艺术、古陶文化等业态,致力打造集艺术展示、文创手作、休闲旅游、民宿餐饮等于一体的国际艺术村。
在施窑村正在建设的一间艺术家院落里,记者看到,改造一新的白墙屋内,有一面融入了很多陶器碎片的老旧土墙。“这是以前村民老房子的墙,在改造时我们要求保存下来。”刘云说。在陶窑村,胡金中也特地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面类似的陶片土墙。在刘云和胡金中的眼中,这样的土墙是乡村历史的见证,也是向人们展现非遗魅力的瑰宝。
泾县是中国宣纸之乡,围绕“宣纸上的山水画卷”,泾县深入推动艺术乡村建设,将“皖南星七天”艺术乡村呈现在大众视野,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据了解,2024年,泾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蔡村村整村运营模式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全县农村电商网销额达25亿元、增长22.8%;全县文旅业态出新出彩,培育“微演艺”10个、“微场景”100个,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曹庆(部分图片由泾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