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安徽出生四川出名的西汉循吏文翁
□周强
  文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人,当时的舒县治所位于今庐江县西南,而文翁的出生地则在今舒城县春秋乡。文翁自幼喜好学习,通晓《春秋》,后以庐江郡县吏的身份受到提拔,于汉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末年开始担任蜀郡太守,在四川干出特殊政绩,并终老任上。2020年6月,文翁被确定为四川历史名人,演绎出“安徽出生,四川出名”的历史传奇。
  庐江文翁
  文翁是西汉循吏第一人。二十四史中,有十九部史书设《循吏传》(或《能吏传》《良吏传》)。何谓“循吏”?按照司马迁的解释,就是遵奉法律、按照情理办事的官吏。在《汉书·循吏传》中,能够进入班固视野的循吏只有庐江舒县人文翁、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黄霸、庐江舒县人朱邑、山阳南平阳县(今山东邹城市)人龚遂和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召信臣。西汉五位循吏中竟有三位安徽籍官员,说明当时的安徽风俗教化成就斐然。这三位安徽籍循吏中,只有文翁任职四川,担任蜀郡太守,蜀郡治所成都县即今四川省会成都市。
  2016年,四川省开始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2017年6月,经省内十五位知名专家初选,大禹、李冰、文翁、司马相如、落下闳、扬雄、诸葛亮、陈寿、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张栻、杨慎等十四人进入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候选名单,出生地并非四川的文翁入围。2020年6月,经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确定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成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文翁成为四川历史名人,也是安徽的骄傲。
  10位名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领域,代表了巴蜀文化的杰出成就。文翁是汉代官员,以兴政崇教著称,首创官办学校;司马相如是汉代赋圣,文脉赓续百世;陈寿是西晋史学家,编撰了《三国志》;常璩是东晋方志鼻祖,撰写了首部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陈子昂是唐代文坛雄杰;薛涛是蜀中才女,引领独特风潮;格萨尔王是藏族英雄,史诗流芳;张栻是宋代理学家,躬行践履传道济民;秦九韶是数学家,堪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李调元是清代全书式学者,撰写了蜀文化巨著。
  文翁化蜀
  “文翁化蜀”是一个历史典故,说的就是文翁治蜀的最突出政绩。古蜀文明辉煌发达,尤其是“三星堆和金沙文化神奇瑰丽,代表着古蜀文明独特的气质,它们也证实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座宝库,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与生机勃勃”。战国后期,秦灭巴蜀,使古蜀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裂”,造成西汉初期“蜀地辟陋,有蛮夷风”的文化落后现象。
  文翁“仁爱好教化”,上任后从郡县小吏中选拔十多位“开敏有材者”,由张叔带队,到京城学习,为当地培养人才。行前,文翁亲自召见他们,进行诫勉谈话,希望他们学成归来,报效家乡。为节省郡府费用,文翁以低价购买刀、布等蜀地特产,送给京城博士,充作学费。到了长安,学员们有的随博士跟班学习,有的专门钻研律令。数年后学成归乡,文翁起用他们担任比较高级的职务,然后在实践中加以考察,根据工作实绩依次选拔。通过文翁举荐,一些德才兼备的人陆续走上郡守刺史岗位,领队张叔后来官至侍中、扬州刺史。
  同时文翁还在成都兴建学校,生源主要来自蜀郡所属各县中好学上进的平民子弟,堪称“有教无类”。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孔子是私学创办第一人的话,那文翁则是官学创办第一人,《汉书·循吏传》就明确说,“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
  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让家长支持学习,文翁专门下令,为他们免除各类徭役。规定学习成绩优异者,可以担任郡县官吏;稍次者担任教民务农的乡官。为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文翁常常选拔学僮在自己身边“实习”,看自己如何处理公务,教他们如何解决问题。文翁出巡治下各县,也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随同,让他们出入府门,传布教令,为他们日后从政树立威望。
  经过不懈努力,蜀地民风大为改观,民众纷纷以入学为荣,富绅们甚至愿意出钱为子女求取上学资格,蜀地“由是大化”。有些学生不满足于在本郡学习,奔赴京城深造,以至在长安学习的蜀郡学员在数量上接近了当时文化繁荣的齐鲁地区。后来汉武帝参照蜀郡办学经验,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使官学事业在全国得到推广。
  后来,作为历史典故的“文翁化蜀”被文人频繁引用,比较著名的就有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杜甫的《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梅尧臣的《魏屯田知楚州》“正迟文翁化,从来楚俗轻”。
  文翁治水
  文翁在四川的另一项突出政绩就是治水。文翁治水的故事见载于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四川省情网《古代成都平原治水丰碑(三)——西汉穿湔口》介绍了文翁的治水过程及工程概况。
  文翁上任后,发现大批受灾民众涌入成都。经调研得知,因沱江三大源头之一的湔江上游皂角岩垮塌,堵塞河床,湔江断流,导致上游洪水泛滥,一片汪洋,下游却干旱无水,良田干裂。文翁于是聚众商议治水之策,确定首先打通皂角岩,既排上游水患,又解下游干旱,然后再实施湔江治理工程。
  方案确定后,文翁一方面上书朝廷争取拨款,一方面在地方富绅中募集资金。不久,朝廷专项经费到位,当地不少富绅也自愿捐资,文夫人也慷慨捐出家中积蓄,倾囊支持丈夫治水。工程开工后,为防止有人徇私舞弊,中饱私囊,文翁下令,“治水钱款有限,若官吏有贪贿之举,就地立斩不赦”,将湔江治理工程建成廉政工程。
  文翁治水主要是治理成都地区西北部的水系,实施了无坝引水,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灌溉互为依存、各显其效。经过治理,湔江上游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向下游,使上游涝灾和下游旱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在都江堰灌区的基础上,成都平原的河流灌溉面积得到扩大,农业经济得到发展,更为四川盆地“天府之国”的说法充实了底气。
  通济堰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坐落在成都市新津区南河、西河与岷江汇合处。成都日报《世界遗产通济堰造福成都两千年》曾报道说:“通济堰建于公元前141年,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籍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北山’,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
  后来文翁终老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文翁祠就坐落在成都市辖彭州市丹景山镇湔江堰附近。文翁当年在成都兴办的学校被后人命名为“文翁石室”,沿革至今,现为成都市石室中学。